|
|
|
技術“孤島”如何變成“綠洲” |
來源:河北經濟日報 時間:2012/9/19 12:22:55 瀏覽:1927次
|
在許多行業和領域,雖然研發活動獲得了不少技術突破,但最終只形成了技術“孤島”,難以為生產所用。在9月6日舉行的“深化科學體制改革,完善河北創新體系研討報告會”上,專家表示,當前我省科技創新存在跟不上經濟增長的現象,亟需從體制和體系上尋找突破口,通過建立創新聯盟、搭建創新平臺及多元協同發展等方式,破解科技創新“瓶頸”,把技術“孤島”轉化成產業“綠洲”。 “近年來,我省科技創新工作有進步有發展,但這只是我們自己和自己比。”原省委書記、省社會精英聯合會名譽會長葉連松直面問題:從橫向看,我省作為一個經濟大省,一次二次三次產業的產品豐富,但都是低端的多,一些產品的總量,如鋼鐵、玻璃、水泥等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真正能夠叫得響、拿得出手的并不多。“這些看似經濟問題,卻反應出了我省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對建設經濟強省的制約就更加突出。北京祥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省社會精英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文平認為,應當培育和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增強科技支撐產業優化升級的能力。“河北應盡快形成一批以冀中能源、河北鋼鐵等大企業為龍頭的創新戰略聯盟,特別是要緊緊抓住我省支柱產業鋼鐵、制藥和新興科技園區的技術突破、平臺服務、基地建設、人才支撐等科技推動‘調結構’的關鍵環節,以增加投入和搭建平臺為重點,圍繞突破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進一步整合技術創新資源,聚集創新合力,確保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推動產業向高質、高端發展。”他說。 葉連松表示,應當搭建公開公正的創新平臺,銜接集合創新產業技術鏈。“目前政府對科技活動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還延續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做法,僅僅按科研活動的規律,分研發階段設置資源配置計劃,并按大體相同的規則進行管理,從而忽視了技術活動中的集成要求和技術創新活動對構建技術創新鏈的需要。”他介紹,如果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能不再是只“管科研”而是“管科技”,將科技工作從更多的計劃和行政管理手段中解脫出來,從科學、技術、技術創新等各自不同的規律出發,建立分類管理的模式,就有可能從根本上處理好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關系。 專家分析,現代科學技術綜合交叉發展的新趨勢,尤其是技術創新活動,不僅有技術的綜合交叉問題,需要多種技術集成,更要求上下游技術的銜接和配套,形成系統的技術創新鏈,直接支撐原有產業的技術升級,或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也要求實施跨學科、跨領域、跨技術活動階段的管理。因此,我省還應當“上下結合”激活創新體系,通過多元協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目前,科技人才資源分布偏離經濟建設主戰場,2/3的科技資源集中在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科技系統與經濟系統不能緊密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專家介紹,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863”計劃等重大科研專項中,有2/3左右的課題被科研機構和大學承擔,依托大學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是占到了總數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自身特點所決定,大學和科研機構往往對市場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在很多情況下,研究開發成果的技術水平雖高,但成本也很高,難以具備市場競爭力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學研合作是調整結構的有力手段,是促進企業成為技術開發主體的必由之路,我省應當以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全省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在于體制變革——讓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公平,從‘頂層設計著手’,打破行業間的森嚴壁壘,聚集協調創新體制培育和發展,凝練創新方向,建立‘政、產、學、研、用’的鏈接協調創新體制,使其成為鏈接科技和經濟,科技和教育、文化,出人才、出成果的學習創新平臺和橋梁,圍繞我省經濟科技發展的中心,大幅提升全省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葉連松說。 王文平也認為,應當以高校為主體,不限身份、不固化單位、廣泛匯集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的創新力量,組建協同創新體系,構建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尤其要依據“2011協同創新計劃”,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通過開展創新系統推廣工程活動,打造出全省最大的協同創新中心和全國最具實力的創新平臺,切實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我省創新鏈條和創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協調、不適應、不配套和封閉分散等問題。
來源:河北經濟日報
|
上一篇:
我國已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先進的煤直接制油成套工藝技術 下一篇:我省召開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成果發布暨總結表彰大會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