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工業發展回顧 (一)發展特征 ——工業加速發展,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顯著增強。“十一五”以來,石家莊市著力加大四大產業和五大基地建設,推進工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布局優化調整,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543.7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5.4%,比2005年提高了2.5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超過47%,比“十五”期間高1.36個百分點。 ——效益明顯改善,對全市財政收入的貢獻度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由2005年的211.3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659.81億元,年均增長27.8%;其中稅金由88億元增長到232.7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由53.1%提高到60%,成為全市財力增長的主要源泉。利潤、利稅總量分別高于唐山38億元和32.76億元,均居全省第一。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349.6%,高于全省64.3個點。分行業看,建材行業扭轉了“十五”期間的虧損局面,利稅大幅度增長;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石油化工、醫藥、食品等優勢產業利稅保持較快增長,成為全市工業效益大幅度增長的主導力量。 ——結構趨于優化,工業增長協調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輕重工業保持均衡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中制造業比重穩步提高,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88.61%提高到2010年92.30%;醫藥、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占比由2005年的48.4%提高到2010年的56.4%,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4.74%,成為石家莊市工業第一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加速發展,年均增速超過30%。 ——工業聚集發展,產業園區和基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五大工業基地和南部工業新區初具發展規模,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全市年營業收入5億元以上產業集群39個,其中年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達到7個,10個工業聚集區列入首批省重點工業聚集區,成為全市工業發展新的戰略增長點。16個縣城周邊工業集聚區和28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初具特色和規模,成為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載體,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 ——縣域工業特色發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塊狀產業集群。西部山區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井陘鈣鎂、礦區煤炭深加工、靈壽石材、鹿泉建材等特色產業;東部依托傳統產業優勢,形成辛集皮革、晉州紡織、深澤洗滌、無極板材、藁城宮燈等特色產業;南部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形成高邑建陶、趙縣淀粉等特色產業;中部依托區位優勢,形成正定板材、欒城醫藥等特色產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40%。 (二)存在問題及制約 ——中心城區工業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弱。中心城區傳統優勢工業向周邊郊縣轉移的同時,缺乏新的產業增長點;中心城區與縣域工業發展同構,除制藥工業外,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代表工業升級方向的產業發展優勢并不突出,缺乏有實力、有競爭力、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企業集團,總部經濟發展滯后,引領帶動能力差,與縣域工業之間缺乏分工協作。 ——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發展能力弱。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3%左右。石家莊市標志性產業--醫藥制造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也僅為1.3%左右。同時,促進和引導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財政專項資金投入不足。 ——戰略資源相對短缺,要素支撐能力弱。石化、鋼鐵、紡織原料保障能力相對較弱,主要依賴進口和調入。水資源短缺,地下水嚴重超采。西部多山,生態敏感性強;東部多基本農田,人口密集,可利用建設用地少。勞動力素質有待于提高,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不足。 ——環境容量較小,承載能力弱。市域內地表水體總體呈“有機污染型”,各地表河流受沿途工業污染源污染較重,城鎮下游河段水質多超過地表水功能區劃標準,單位國土面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面臨形勢 (一)發展背景 ——世界科技創新正孕育著新的突破。進入后危機時代,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作為突破口,積極實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戰略,力爭重塑國家競爭優勢。一是國際技術轉移全面推進,技術轉移速度加快,規模擴大,領域不斷拓寬,轉移形式更加靈活。目前國際貿易總額中技術貿易額已占50%。二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發達國家為保持高科技上的領先性和壟斷性,嚴格控制先進技術外流。同時,隨著科學技術應用的國際化和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多國家共同參與,國際科技的合作與交流也在加快。三是跨國公司技術創新呈現全球化趨勢。為加快技術創新速度,降低技術創新成本,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實行本土化戰略。四是世界制造業呈現高端化發展趨勢。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相融合使制造業呈現深刻的甚至革命性的變化,產品信息化、制造柔性化、裝備智能化等先進制造技術廣泛應用。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戰略轉型的關鍵階段。一是發展戰略的轉變。國家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自主創新和自主發展,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二是要素投入模式的轉變。從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效率驅動轉變,使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三是工業化推進方式的轉變。信息化與工業化呈現深度融合趨勢,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管理、品牌建設等環節的應用日益廣泛。 ——河北省區域發展格局進入戰略調整期。“十二五”期間,河北省將重點實施“一圈一帶一區一批”戰略,強力推進優勢地區率先發展。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迅猛推進。唐山正用“藍色思維”努力改變“煤都歷史”,曹妃甸現代重化工基地已見雛形。保定市致力于打造中國電谷,新能源產業、汽車制造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據了一席之地。滄州隨著黃驊綜合大港的建成通航,渤海新區進入加快開發建設的新階段。邯鄲市提出建設冀南新區,打造裝備新城,培育繼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之后的河北省第三增長極。面臨兩環大開發和各地競相發展的態勢,作為冀中南經濟區中心城市,凸顯石家莊市重塑工業發展優勢的時代緊迫性。 (二)發展機遇 ——后危機時代世界科技創新動力加強、力度加大、進程加快,昭示著科技轉移及產業轉移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層次將進一步提高,為石家莊市工業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參與國際技術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更廣的空間、更寬的領域、更多的機會。 ——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消費結構升級,內需空間增大,食品、衣著類、家庭設備及服務類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明顯下降,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居住等其他消費比重迅速上升,為石家莊市消費品工業發展和結構升級創造了需求拉動力。 ——轉型發展階段我國正把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到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更加注重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更加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創新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石家莊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的優勢工業企業發展和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政策機遇。 ——城市發展空間大幅度拓展,為石家莊市都市工業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增強區域輻射帶動力和要素吸引力、提升省會經濟中心地位,引領縣域特色產業升級創造了戰略機遇。 (三)面臨挑戰 ——傳統優勢產業發展面臨競爭壓力。化學制藥、機械裝備、紡織服裝、食品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隨著國內其他地區同類行業的超常發展,這些產業發展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弱化,市場競爭地位受到嚴峻挑戰,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區域工業主導地位受到嚴重威脅。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唐山、邯鄲、保定、滄州等市發展進入快車道,新能源、汽車、機械裝備、現代化工等標志著工業結構演進升級方向的產業已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全省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工業發展地位越來越尷尬。 三、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打造工業強市為目標,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設發展重點工業聚集區,著力培育千億元級工業聚集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做強做優都市工業,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產業,促進城鄉工業分工協調發展;盡快建立起產業先進、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工業經濟體系,提升石家莊市工業發展地位。 (二)發展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改善創業環境,引進專業人才和專家智力,加強專業技術人員、高級技術工人培養,強化工業發展的人才支撐;推動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產業協調融合發展,提高工業發展的就業容量,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創新驅動原則。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強化自主創新,鼓勵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改革體制機制,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動力。 ——集約集聚原則。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集中、工業企業向重點產業聚集區和特色城鎮集中,著力建設和發展循環經濟型產業園區和聚集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式特色工業城鎮,提高投資強度和項目建設標準,促進資源要素高效、循環利用,節約利用土地。 ——統籌協調原則。促進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資源富集、成本低廉的縣域轉移,突出各自發展特色和優勢,促進中心城區與縣域之間、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之間,縣域與縣域之間,產業合理分工,要素有序流動,生產力科學布局,形成統籌、協調、互動、一體化發展格局。 ——項目支撐原則。圍繞優勢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鼓勵產業龍頭企業和核心企業謀劃大項目,謀求大發展;加強與央企、國內名企及世界500強企業對接和溝通,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強項目謀劃和儲備,強化項目對工業發展的支撐。 (三)目標任務 ——總量發展目標。提高工業發展規模,增強工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速度保持15%以上,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40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50%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45%以上。 ——質量效益目標。努力改善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全要素投入產出率。“十二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速度保持17%以上,到2015年,利稅總額達到1450億元,其中稅收貢獻達到550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比重達到7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結構優化目標。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結構高級化,重塑石家莊市工業發展優勢。到2015年,醫藥、裝備、化工等先進制造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達到50%左右,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發展的貢獻度明顯提高。 ——產業聚集目標。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協調城區與縣域工業發展關系,實現產業聚集發展。到2015年,石家莊高新技術開發區、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工基地年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和省級工業聚集區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超過70%。 ——節能減排目標。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物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積極發展綠色工業。“十二五”期間,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都達到國家和省要求。 ——社會效益目標。增強工業投資的社會效益取向,提高工業投資發展的就業彈性系數,建立工人工資與國民經濟協調增長機制,讓工人公平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和國民經濟效益。“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累計創造就業崗位25萬個,工業企業人均工資水平年遞增10%,與經濟增長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四、發展方向和重點 依托大產業、大項目和大基地建設,優化發展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優勢產業,著力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輕工、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逐步形成以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循環化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為重點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一)優勢產業發展提升方向和重點 1.裝備制造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重點培育年主營業務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6-10家;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煤礦采掘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用飛機、高效電機、核電泵閥、特色專用車、工模具等產品領域形成10個以上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國內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的產品;裝備制造技術及其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有明顯提高,部分行業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逐步實現從制造模式向創造模式的轉變。 (2)發展思路 按照“發展整機、壯大配套,培育龍頭、推進聚集”發展原則,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集群化為方向,加強與國內外精密裝備研發機構的戰略合作,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密裝備并實現產業化,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知名精密裝備制造品牌和項目,重點支持優勢整機產品發展,鼓勵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系統集成為主轉變,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和水平,以此帶動關聯配套產品發展,增強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培育一批優勢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依托基地園區,促進產業聚集,建成國內知名的現代裝備制造基地。 (3)發展重點 ——做強煤礦裝備。為滿足國家和省大型煤礦建設與生產需要,重點發展系列巖石掘進機、大型全斷面掘進機、煤礦地面瓦斯抽采車裝鉆機、刮板輸送機、采煤機、煤礦排水搶險大型礦用潛水泵、井下錨護設備等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重點支持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中煤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強大泵業集團等優勢企業,著力抓好煤礦地面瓦斯抽采車裝鉆機國產化、EBZ260大型全斷面掘進機產業化等項目,提高核心競爭力,進入國內煤礦裝備制造先進行列。 ——大力發展鐵路裝備及關鍵零部件。抓住國家鐵路建設大發展的有利時機,依托南車集團石家莊車輛有限公司、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辛集騰躍實業有限公司、河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地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等優勢企業,重點發展重載貨車、高速鐵路車輛制動摩擦片、道岔用全硫化彈性鐵墊板、成套無砟軌道系統施工設備以及鐵路貨車修造、機車車輛配件、制冷空調、機車電機等優勢產品,著力建設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及檢修基地、70噸級鐵路貨車生產、鐵路電氣化配套產品生產線、高速鐵路成套無砟軌道系統施工設備生產線等重大項目,加強與鐵道部以及南車集團的合作,通過整車總成和關鍵部件的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做大產業規模,提升鐵路裝備產業發展水平。 ——培育航空產業基地。根據國家航空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依托中航工業石家莊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重點推進推進運五B系列、小鷹500、海鷗300水陸兩棲飛機、運15-2000等通用飛機制造及相關輔助設施、配套試飛條件建設,著力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基地項目,積極謀劃電子、精密機械加工等配套產業項目,力爭建成集航空產業研發、航空人才培養、航空裝備生產、航空服務提供為一體的航空產業基地。 ——著力發展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根據國家汽車產業調整振興方向,依托石家莊雙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宏昌天馬專用車有限公司、河北金運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石家莊星達汽車有限公司、河北興發專用車有限公司、河北君順汽車有限公司、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公司、石家莊金剛集團、華北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等優勢企業,大力推進商務用車、特色專用車、改裝車、隨車起重運輸車及車用大功率柴油機、精鍛鋼質活塞等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的配套產品,著力建設精鍛鋼質活塞技術改造、隨車起重機和汽車改裝生產線、石家莊安瑞科氣體機械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智能化汽車安全氣囊產業化和預緊式安全帶、聚丙烯PP塑料汽車發動機屏蔽組件、濕法生產汽車內飾頂篷、食品機械和鋼結構活動房及汽車配件生產加工等項目,推進骨干企業系統化、集成化、規模化發展。搶抓國家重點支持小排量乘用車和電動車發展的機遇,積極謀劃1.5升以下、滿足國Ⅳ排放標準的車用直噴汽油機和排量3升以下、升功率達到45千瓦以上柴油機、電動汽車等項目,逐漸發展壯大汽車產業。 ——壯大其它關鍵裝備。根據南水北調、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家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工程及節能減排任務需要,依托石家莊強大泵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石家莊閥門一廠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軸承設備廠、石家莊動力機械廠等優勢企業,重點發展渣漿泵、清水泵、核電泵閥、高效低排放電機、精密軸承、高效軋機、紡織機械等關鍵產品,著力建設核電站專用系列風閥國產化、風電設備生產線、高效高壓永磁電機改造、新型精梳和紡紗機械產業化等項目,做優、做大、做強、做精、做特優勢品牌,實現裝備工業快速升級。 2.石油化工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2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原油加工達到1000萬噸,總氨達到600萬噸。 (2)發展思路 按照“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拓展龍頭項目、建設循環型園區、減輕環境壓力”發展原則,以三化合一循環銜接為特色,加大循環化工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引進發展一批精細化工項目,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發展壯大碳一化學基地,形成肥、化、熱、電、汽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 (3)發展重點 ——建設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依托石煉化、金石化肥等大型骨干企業,以煉油、合成氨、PVC生產為重點,大力發展聚酰胺(PA6、PA66)、丁辛醇、增塑劑(DBP、DOP)、聚乙烯醇縮丁醛、丙烯腈及其深加工產品,重點推廣催化裂化煙氣能量回收和合成氨氣體凈化等新技術以及火炬氣、污水回收利用等技術,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加快建設油品質量升級及原油劣質化改造、60萬噸合成氨多聯產、30萬噸丁辛醇等重大項目,形成以石油煉制與煤化工相結合的產業主鏈,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打造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三化合一的綠色循環化工產業基地。 ——積極培育精細化工基地。結合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河北誠信、柏奇化工、油漆廠等精細化學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D-對羥基苯甘氨酸、甲氧胺鹽酸鹽、呋喃胺鹽等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強、替代進口的高端化工產品,重點建設醫藥用橡膠密封制品、乙醛深加工、聚天門冬氨酸環保水處理劑、硫氰酸鈉、羥基乙酸、丙二酸等項目,完善產品鏈,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發展壯大碳一化學基地。充分發揮石家莊市煤化工產業優勢,依托河北正元、雙聯化工、元隆化工等優勢生產企業,圍繞煤制合成氨和煤焦化兩條主線,支持企業采用新型煤氣化技術、新型流化床鍋爐等先進適用技術,重點發展高濃度肥料、緩控施肥料,建設以聚乙烯醇為龍頭、醋酸乙烯等產品為配套的聚乙烯醇生產基地,以金萬泰化肥、新樂化肥為龍頭的北部產業新區。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方向和重點 1.電子信息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7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市區西部信息產業帶基本形成,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平板顯示基地、衛星導航和通信產業基地在全國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電子信息領域市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發展到40個,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2)發展思路 以基地、園區、產業鏈和項目為抓手,以建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大國內外知名電子信息企業引進力度,培育壯大衛星導航、太陽能電池、節能和電力電子、電子儀器和專用設備、集成電路等新的增長點,做大做強通信、半導體照明、電子材料、汽車電子等產業,形成半導體照明、節能與電力電子、衛星導航定位、液晶和平板顯示等四大優勢產業鏈,加快建設“中國光谷”,努力構建以高端電子產品制造業為支撐,高度集聚、鏈條完善的信息產業發展新格局。 (3)發展重點 ——電子通信及元器件。依托中電科集團13所、54所的技術優勢,在鞏固提升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實力的同時,大力發展混合集成電路、通信設備等關鍵和新型元器件,重點推進衛星通信、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公路鐵路和軌道交通專用通信系統,射頻模塊擴產,光纖活動連接器系列產品產業化等項目。 ——半導體照明。依托中電科集團13所、石家莊同輝電子、立德、金立翔等骨干研究機構和企業,重點發展硅外延、芯片、高流明LED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推動半導體照明產業向高端發展。 ——衛星導航。依托中電科集團54所,以推進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的技術研發中心、設備測試中心、系統運營服務中心和生產制造基地建設為重點,謀劃建設衛星導航產業基地;加快專用芯片、終端設備的研發生產,擴大產業規模;支持衛星導航技術在政府應急指揮、交通、物流、測繪、港口等行業的推廣應用。 ——電子材料。依托誠志永華、邁爾斯通、鹿泉新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旭新公司等優勢企業,重點建設液晶材料生產基地,做大半導體材料產業規模,加快TFT、TN、STN液晶材料的規模化生產和產品推廣,大力發展中、高檔新型電子玻璃,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增強競爭實力。 ——軟件產業。依托石家莊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國家動漫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支撐工具軟件、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動漫產品、數字化媒體、物聯網等產業,積極承接軟件服務外包。 2.生物醫藥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4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50億元;培育3-4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超過20%,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2)發展思路 遵循生物產業發展趨勢和國家產業政策,以高端化為方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及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抓手,圍繞生物制藥產業化、化學制藥規模化、中藥制藥現代化,突出抓好河北(石家莊)高端醫藥產業園建設,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重大關鍵技術,強化石家莊市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優勢地位。引導、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醫藥產業研發、產品生產和商貿流通服務企業向石家莊市集中,促進產業集聚、產品延伸和技術升級,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鏈條和產業配套能力,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把石家莊建設成為“國內最大、水平一流、國際知名”的國家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基地,塑造“中國藥都”新形象。 (3)發展重點 ——生物制藥。以建設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為主的大型生物藥品生產基地為目標,以微生物發酵藥物和基因工程藥物為重點,依托華北制藥集團新藥開發公司、河北博海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河北健海生物芯片技術有限公司和華北制藥金坦生物技術公司等骨干企業,全面加強治療性抗體、重組人血清白蛋白、預防或治療性疫苗、長效胰島素、長效促紅細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劑、神經生長因子及其它細胞因子類產品、干細胞相關產品和生物藥品新劑型的引進、開發和產業化,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生物制藥企業、重大生物創新藥物品種和生產加工項目。微生物發酵藥物,重點推進新型抗生素、抗排斥藥物、新型抗癌藥物、新型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劑等微生物來源治療性抗體類藥物開發和產業化;基因工程藥物,重點推進重組非糖基化蛋白、重組糖基化蛋白、多肽、單克隆抗體、重組疫苗的基因工程藥物開發和產業化。 ——化學制藥。大力推進高新技術在原料藥生產中的集成應用,解決抗生素、維生素等大宗原料藥能耗高、污染重等問題;推進生物催化與手性合成技術在醫藥中間體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節能減排,實現清潔生產;推動研發、引進新型制劑輔料品種和技術,發展壯大新型藥用輔料產業,構建化學原料藥、中間體、制劑、輔料、包材等完整的化學制藥產業鏈。重點實施華藥集團免疫抑制劑藥物、抗癌藥物、非青非頭類制劑項目,石藥集團特色原料藥、凍干粉針制劑項目,柏奇化工有限公司7-氨基-3-氫頭孢烷酸(7-ANCA)中間體等項目。 ——現代中藥。充分發揮石家莊中醫藥產業優勢和特色,加強道地藥材精深加工,以現代中藥提取和制劑為重點,依托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圍繞中藥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等關鍵環節,推動實施一批治療常見病、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品種產業化項目和中成藥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綜合應用示范項目,著力打造有效成分提取和純化——復合藥物——新型中藥制劑為代表的現代中藥產品鏈。中藥標準提取物,重點發展黃芩、柴胡、酸棗仁、枸杞子、知母、紫菀、北沙參、遠志、丹參、槐米等省內道地藥材標準提取物;新型中藥制劑,重點針對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肝病、病毒性感冒、婦科慢性疾病及胃腸道疾病,開發一批滴丸、緩控釋制劑、巴布劑與經皮吸收貼劑、靶向給藥制劑等新劑型;新型復方藥物,重點針對現代社會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和老年病,挖掘整理經典方和臨床經驗方,研究開發一批療效確切、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抗病毒、抗菌和增強免疫力的新型復方新藥并實現產業化。 ——營養保健品。充分發揮石家莊中醫藥產業、中藥材和大宗農產品資源優勢,以功能性營養保健品為重點,加強資源整合,引進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營養保健品,著力打造以中藥保健品、維生素類保健品、有機酸類保健品為主導的營養保健品生產基地。重點開發以道地中藥材及其提取物為原料的黃芩茶、柴胡皂苷、酸棗仁多肽、枸杞籽油、丹參素等高端功能性中藥保健品,維生素類全系列保健品,大豆分離蛋白和天然植物來源的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半必需或條件必需氨基酸保健品,積極延伸發展有機酸配方膳食產品。 ——醫療器械。著眼于構建完善的醫藥產業鏈條,推動高端醫藥關聯產業互動發展,以灰階超聲診斷儀、監護儀、心電圖機、呼吸機、麻醉機、生化分析儀、尿分析儀、血球計數儀、超聲多普勒胎音儀、洗胃機、手術床、產床、手術燈、滅菌器等基礎醫療器械為切入點,堅持“招大、招強、招高”的招商原則,跟蹤國內外最新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發展動態,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醫療器械品牌,積極發展新型診斷試劑、生物芯片及相關設備,大力引進X線機、CT機、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超聲波診斷儀、多道心電圖機、多參數監護儀等高端醫療器械制造項目,培育醫療器械制造集群。 3.新材料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基本建成在國內具有一定創新優勢和市場影響力的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非金屬及其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基地。 (2)發展思路 緊跟新材料功能化、復合化、智能化發展的國際趨勢,以新材料制備、材料成型、材料表面處理、改性、復合加工等共性關鍵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強材料設計、制造工藝控制、材料在線檢測分析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速推進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非金屬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化。 (3)發展重點 ——功能材料。根據國內外功能材料的發展趨勢,圍繞我國主導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依托石家莊市產業發展優勢,積極開發特種材料制備技術,積極推進醫用高性能硬組織植入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效稀土發光材料、金剛石膜、金屬離子注入及銅合金觸頭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產業化,加快發展綠色二次電池、太陽能電池、鎳氫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以及新型半導體能源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照明材料等功能材料。 ——新型金屬材料。緊緊圍繞我國汽車、航空航天、機械、國防裝備等產業發展需求,根據石家莊市現有工業技術基礎,大力開展先進鋼鐵材料的合金設計和制備工藝等研究,重點推進碳素結構鋼、高強度低合金鋼、合金結構鋼、高強度耐熱合金鋼、高強度鋼板材、高級別石油管線鋼、高速鋼、高性能模具鋼、高硬韌耐磨損鋼鐵合金等高性能、高附加值金屬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 ——無機非金屬及其復合材料。根據國內外無機材料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石家莊市在無機材料與加工業領域的發展優勢、特點以及資源環境現狀,重點發展納米復合功能材料、非氧化物高溫結構材料、高性能建筑物隔熱隔音材料、環保材料、超細粉體、高強高韌陶瓷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特種纖維復合防火防腐材料等。加強復合材料及相關原料、制品的研制,將材料優勢轉為制品優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速擴大納米級氮化硅粉末、碳酸鋇/鍶/鎂產品生產規模,不斷壯大井陘“國家太行山星火產業帶鈣鎂產業示范基地”,進一步確立市場競爭優勢。 4.環保設備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億元,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努力培育5-8家具有較強競爭實力、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一批擁有技術優勢、服務當地、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專、精、特、新”的中小型環保企業。 (2)發展思路 堅持產業投資與節能減排相結合,加快國內環保市場急需的關鍵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重點發展水污染治理設備、環境保護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污染治理材料,推進節能環保技術產業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發展重點 ——水污染治理設備。依托泵業集團、煤礦機械廠、亞太環境科技公司、中科環保科技公司、長豐環保公司等優勢企業,重點發展污水、污泥處理成套設備,中水回用成套設備,鋼鐵、焦化、建材和電廠廢水治理技術設備,與膜技術相結合的設備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設備和產品。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積極支持引進成套脫硫裝備制造技術,為鋼鐵、電力、水泥、焦化等工業脫硫提供技術設備和整體解決方案。以過濾技術和濾料、濾袋、煙氣凈化和膜處理裝置生產制造為突破口,大力引進國際和國內先進技術,爭取在耐高溫、耐腐蝕等高檔濾料市場和大型除塵主機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動控制系統、變頻技術和大型成套設備生產制造方面實現突破。 ——污染治理材料。發揮精細化工優勢,鼓勵發展與污染治理設備配套的高效殺菌劑、滅藻劑、破乳劑、絮凝劑、清洗劑(低磷或無磷)、脫色劑、醇霧抑制劑以及氯氟烴替代品等環保藥劑以及衛生填埋襯里材料,離子交換樹脂,超濾、電滲析和反滲透等各種膜材料和與污染治理設備配套的新型填料材料。面向醫藥行業、化工行業、食品行業,重點發展耐高溫耐腐蝕玻璃纖維過濾布、玻璃纖維膨體紗過濾布、高密度聚乙烯襯層和高效復合聲學材料,推動環保材料生產及加工規模的迅速擴大。 ——環境監測設備。依托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優勢骨干企業,吸引集聚國際國內知名環保設備制造企業,大力發展空氣、水質、污水COD、煙氣、酸雨等環境在線自動監測和應急監測設備及儀器儀表,延伸發展原水處理、污水處理、除塵、脫硫、空氣凈化等環保設備及儀器儀表,著力打造以環境監測設備為核心的全球高端環境保護設備生產基地。 (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方向和重點 1.紡織服裝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1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0億元。 (2)改造升級思路 按照“存量調強、增量調優,名牌帶動、產業聚集”的原則,大力推進面料升級、產品升位、技術升高、企業升能四大能力建設,拓展工業用布、裝飾用布、特殊用布和專用服裝等新領域,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增強行業發展后勁;以紡織基地建設為抓手,著力培育龍頭企業,積極引進領軍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深層次聯合協作,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 (3)發展方向和重點 ——全力打造現代紡織基地。抓住河北省建設省級工業聚集區的機遇,充分利用石家莊市加快推進主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的有關政策,積極引導紡織企業向紡織工業基地聚集,著力推進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潤泰紡織服飾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改造等重大項目,實現石家莊市紡織產業的布局優化與產業升級。 ——積極發展高檔及新型產品。依托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東紡織印染集團、河北吉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等優勢企業,大力推進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混紡、交織面料的生產,加大高支毛精紡面料、半精紡面料及絲麻類產品的開發力度,重點建設新型高檔服裝面料、新型纖維面料染整、天竹纖維3萬錠渦流紡紗線等項目,形成一批在國際上具有優勢的拳頭產品,顯著提升紡織產業的競爭力。 ——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重點發展土工格柵、高強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復合材料,耐高溫過濾材料,節水灌溉、儲水和緩釋包裝等農用紡織材料,多功能篷蓋材料和膜結構材料,風力發電葉片、航天和航天器預制件材料,手術衣、床單、口罩、手套、紡織仿生器官等醫用紡織材料和制品,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進一步培育石家莊市紡織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面提高紡織裝備制造水平。按照“做強成套主機,做精配套產品”的思路,依托河北太行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石家莊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優勢企業,聯合重組相關企業,以提高可靠性為切入點,加大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以及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配套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加快產業用紡織機械開發和產業化,著力建設新型精梳和紡紗機械產業化、產業用紡織品特種織機產業化等重大項目,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紡織機械技術的重大突破,提高傳統紡織關鍵整機的制造水平。 2.食品輕工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70億元,其他輕工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0億元。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達到2-3家,超10億元的企業達到5-6家。在造紙、制革等行業形成一批環保、循環發展的新型工業園區。 (2)改造升級思路 按照“品種多元化、產品高檔化、布局園區化、技術高端化、企業大型化”發展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保障食品安全為核心,重點鞏固壯大液態奶及乳品、調味品、肉制品、煙草等行業,改造提升糧油加工、飲料及飲料酒等行業,通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督體系,打造名牌產品,扶持龍頭、骨干企業發展,加強食品工業基地和原料基地建設,推動工藝高端化、產品鏈型化、生產標準化和市場網絡化,全面提高食品工業的整體素質和水平,逐步建立以工程化食品為主的食品加工產業體系。其他輕工產業要以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為支撐,以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為重點,打造品牌優勢,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輕工業增長方式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確保輕工業持續、協調、快速發展。 (3)發展方向和重點 ——大力推進食品工業高技術化。以“高質、高端、高效”為目標,以建設行業技術中心、增強創新能力為手段,重點加強酶技術、膜技術、分離提取技術、干燥技術、生物保鮮技術、微膠囊技術和無菌包裝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和產業化應用,加快推進食品工業的技術升級,全面提升食品工業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產品由中低端為主向中高端為主轉變。 ——延伸皮革制品產業鏈條。加快發展高附加值、高檔次、多品種的鞋面革、裝飾革、服裝革、箱包革,大力提高輕革深加工制品比重。支持辛集、無極等地建立產業園區,實現集約化生產。推進節能減排,引進國外治污減排先進技術,加快研發無污染制革新工藝,推進清潔生產。鼓勵企業采用節水設備,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加快發展皮毛動物養殖基地,拓寬優質原皮品種和供應渠道,提升皮革產業上下游配套水平。 ——全面調整造紙產業結構。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積極開發食品醫療柔性包裝紙、復合紙、汽車濾紙、裝飾涂布紙、噴墨紙、數字打印紙、干法系列紙等特種用紙和工業加工紙新品種,增加中高檔紙及紙板的比重。推動深玉紙業高檔文化紙及堿回收等重點項目投產達效。支持趙縣華泰等重點企業規模發展、兼并重組,培育年主營業務收入超20億的大型骨干企業。 ——推動食品輕工集群化、規模化發展。重點圍繞乳制品、調味品、肉制品、煙草、糧油加工、飲料等優勢行業,大力支持雙鴿集團、珍極集團、新樂雨潤、趙縣利民、藁城青啤、河北三元、君樂寶等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先支持與上游資源合作一體化項目,鼓勵企業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重組,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帶動作用的科研、生產、營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食品輕工升級改造步伐。 3.建材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重點培育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4家以上。 (2)改造升級思路 依據“空間布局優化、產品結構調整、企業優化重組、工藝技術升級、排污總量控制、淘汰落后產能”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板材、建筑陶瓷、石材等產品結構,積極發展以粉煤灰砌塊、頁巖磚等新型建筑材料為代表的新型建材業,通過推動清潔生產,加快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提升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材工業”。 (3)發展方向和重點 ——優化產品結構。圍繞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依托金隅水泥、曲寨水泥、銀港人造板、力馬建陶等優勢企業,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高檔建筑陶瓷、高檔板材、高檔石材、新型建材,優化建筑陶瓷、石材、板材等產品結構,著力建設50萬噸碳酸鈣系列產品、高新建陶產業基地、超白壓 延玻璃等項目,在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增加功能上實現突破,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引導建材產業集群化發展。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和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市場導向和政策支持作用,鼓勵建材企業之間、建材企業與關聯企業之間、建材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重組,大力推進以鹿泉九里山、宜安鎮為中心的水泥產業集群,以正定北早現鄉為中心的木材加工產業集群,以靈壽和平山為中心的石材工業產業集群,以高邑富村鄉、萬城鄉為中心的建筑陶瓷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建材產業集群化、園區化、一體化發展步伐,提高產業集中度。 ——推動重點建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水泥工業要在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重點發展清潔生產技術,推動余熱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降低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和能源消耗量。建筑陶瓷業要圍繞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嫁接現代機電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提高設備技術水平和穩定可靠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4.冶金 (1)發展目標 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進一步降低,節能減排達到國家和省要求,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改造升級思路 按照“抓品種、抓質量、抓整合”的總體要求,積極培育大集團,重點發展特鋼和精品鋼,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推進冶金產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轉移;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冶金業產品結構、工藝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的根本轉變,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特種鋼生產基地。 (3)發展方向和重點 ——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重點發展汽車專用鋼、特鋼棒材,減少建筑鋼材生產規模,穩定高速工具鋼材生產規模。支持優勢企業聯合重組和改造升級,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產線。 ——延長冶金產業鏈。大力推進鋼鐵副產品和廢棄物轉化利用,發展礦渣微粉、微晶玻璃、高效墻體材料等延伸加工產品。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增強鋼鐵產業與本地機械裝備、汽車制造等產業的橫向聯系,形成前后關聯的供應鏈體系;加快發展金屬制品業,重點壯大鋼結構產業整體實力,培育形成鋼結構加工企業群。 ——發展循環經濟。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低品位礦、廢渣等資源,實施冶煉廢渣綜合利用項目,提高資源利用率;支持企業實施余熱發電、低品質熱源綜合利用等項目,提高尾氣、余熱等綜合利用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支持企業強化環保技術的研究和環保設施的投入,改善生產環境。 五、空間布局調整優化 (一)優化調整的思路與原則 1.優化調整思路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發展低碳城市的要求,加快推進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以都市區為核心,以城鎮為依托,以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產業集群為支撐,中、東、西三大片區協調發展的工業發展格局。 2.優化調整原則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強化省會、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極的地位和都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對都市區和市域的功能進行科學分區,對其產業布局進行合理定位,對都市區現有的污染嚴重、能耗大、技術水平低的傳統工業進行布局調整,形成都市區與市域功能互補、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工業空間發展格局。 ——鏈群聚集,集約發展。以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產業集群為依托,充分發揮開發區(園區)對產業發展的聚集、輻射和帶動作用,建設創新型園區,使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生態優先,持續發展。堅持工業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并進,努力構建經濟循環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實現工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政府驅動,市場主導。強化政府的規劃指導、宏觀調控、政策助推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形成布局優化的合力。 (二)空間布局 根據功能分區和產業發展方向,按照“中部上水平、東部求突破、西部調結構”的要求,以六大產業基地、十六個工業聚集區和二十八個特色產業園為依托,突出點線面結合,強化梯度聚集,培育優化產業園區,打造特色突出的中部都市區高端優勢產業帶、東部平原特色產業帶、西部太行山區生態友好型產業帶,逐步形成中、東、西良性互動的工業空間開發新格局。 1.率先發展中部都市區高端優勢產業帶 中部都市區高端優勢產業帶,包括石家莊中心城區,藁城、鹿泉、欒城等三個組團縣(市)。按照“高端帶動、重點突破”的原則,以推進東部產業新城、空港工業園等工業聚集區建設為核心,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構建“一內核+三外核”的工業空間布局結構,形成功能分區明確、空間布局合理的現代工業體系,進一步強化省會在全省的工業中心地位,打造區域經濟核心增長極。 (1)中心城區 實施空間北跨和產業東移,建設正定新區和東部產業新城,徹底改變老城區過度集中的發展模式,形成“一城三區”組團式功能布局結構。 老城區:以改造、提升為主,加快人口、工業的外遷和疏散,適度發展都市工業。城區內禁止新建、擴建污染型項目,堅決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生產能力,加快傳統粗放型工業企業退出步伐。 正定新區:以打造低碳、智慧、生態新區為目標,大力培育生態環保科技研發轉化、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建設以高端產業為主導的新城區。 東部產業新城:以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為目標,依托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區域品牌,集中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精密裝備等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紡織服裝業,打造石家莊工業發展新高地。 (2)組團縣(市) 發揮各自優勢,突出發展特色,承接主城區工業疏解,培育都市經濟區工業增長點。 藁城市:重點發展循環化工、生物產業,鼓勵發展食品、裝備制造等產業,重點推進藁城市工業新區建設,限制發展高污染、高耗能項目。 鹿泉市:重點發展信息產業,鼓勵發展大型裝備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環境友好型工業,限制發展石灰生產項目,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 欒城縣: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現代中藥產業,鼓勵發展食品、化工產業,限制發展高污染和高耗能項目。 2.加速建設東部平原特色工業產業帶 東部平原特色產業帶,包括行唐、新樂、辛集、晉州、無極、趙縣、深澤、元氏和高邑九個縣(市)。以打造辛集、新樂中等城市為核心,以建設南部工業新區為重點,以工業聚集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承接省會工業企業轉移,重點改造提升皮革、紡織印染、造紙、化工、裝備制造、醫藥、建筑陶瓷、淀粉等縣域優勢特色工業,打造各具特色的工業增長點,實現東部平原加速隆起。區域內禁止新建規模小、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嚴重的皮革、化工項目。 辛集市:以建設省會東部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重點發展皮革、化工、鋼鐵機械、農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加快建設辛集市清潔化工園區、南智丘鎮冶金工業區和位伯加工物流園區,打造東部平原制造業高地。 新樂市:以建設省會北部區域次中心城市為目標,以空港新城建設為契機,重點布局高端生物醫藥制造業、高檔紡織服裝制造業、外向型食品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制造等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出口型產業,提升化工產業規模和水平。 晉州市:重點發展紡織服裝、五金建材、農藥制造和裝備制造(汽車配件)業。 無極縣:重點發展制革、化工、醫藥產業。 深澤縣:重點發展醫藥化工、輕紡、機械電子、食品業。 趙縣:重點發展輕工(造紙和紙制品)、紡織印染、淀粉和淀粉深加工業。 高邑縣:重點發展建筑衛生陶瓷和紡織業,培育壯大核裝備制造。 元氏縣:重點發展化工、裝備制造和紡織服裝業。 行唐縣:重點發展非金屬采礦及礦制品業、食品加工業。 3.培育發展西部太行山區生態友好型產業帶 西部太行山區生態友好型產業帶,包括平山、井陘(含礦區)、靈壽、贊皇等5個山區縣(區)。以平山、井陘(含礦區)為核心,以靈壽、贊皇為兩翼,充分發揮毗鄰山西的能源優勢,立足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的思路,加快推進大西柏坡建設,大力發展煤炭經濟和電力產業,適度發展新型建材、化工、鋼鐵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清潔型資源類工業”。區域生態敏感,禁止污染型工業項目建設,確保環境安全。 平山縣:以大西柏坡建設為契機,以打造太行山區中等城市為目標,優化發展冶金、建材、輕化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 井陘(含礦區):改造提升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鈣鎂、建材、陶瓷等資源型傳統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藥材種植及加工,培育省會西部太行山區工業經濟增長極。 靈壽縣:重點發展旅游、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礦產品開發和加工業,石材加工業和礦采選業應在非林區及生態保護區以外集中發展。 贊皇縣:重點發展食品深加工、生物農藥和新型建材業。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布局在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區)和藁城市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現有生物醫藥產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新型藥物制劑,配套發展相關產業 循環化工基地布局在藁城市丘頭,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 裝備制造基地布局在欒城縣竇嫗鎮、元氏縣馬村,重點發展交通運輸裝備、大型專用設備、通用機械、數控設備、光機電一體化設備。 信息產業基地布局在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區)和鹿泉市城東,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軟件。 紡織服裝基地布局在正定縣城東,重點發展紡織、服裝及相關產業。 南部工業新區布局在高邑縣、元氏縣、贊皇縣交界處,重點發展建筑陶瓷、循環化工。 十六個工業聚集區圍繞縣域主導優勢產業發展,在全市16個縣(市、區)重點培育礦區循環經濟工業園、晉州市經濟(產業)園區、欒城生物產業園、趙縣淀粉產業聚集區、平山縣西柏坡科技工業園、井陘縣鈣鎂建材產業聚集區、藁城市工業新區、新樂市北部工業新區、深澤生物產業園、辛集市清潔化工園區、無極縣經濟開發區、靈壽縣城東工業園區、行唐縣乳業產業聚集區、高邑縣核裝備產業聚集區、正定縣綜合工業園、鹿泉市獲鹿鎮產業聚集區等。 二十八個特色產業園圍繞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在全市16個縣市,重點建設鹿泉市建材冶金聚集工業區、鹿泉市綠島火炬開發區、鹿泉市北部新型建材冶金機加工產業聚集區、晉州市營里線纜產業聚集區、晉州市馬于化工園區、晉州市桃園電力金具生產基地、趙縣輕紡產業園、趙縣新寨店工業園區、趙縣生物產業園、平山縣南甸鋼鐵產業聚集區、平山縣回舍工業產業聚集區、辛集市南智丘鎮冶金工業區、辛集市位伯加工物流園區、無極縣城西木業產業聚集區、無極縣汽車產業聚集區、行唐縣紅棗產業聚集區、行唐縣機械制造產業聚集區、正定縣科技工業園、正定縣木業加工園區、欒城縣冶河工貿小區、欒城縣南高紡織產業聚集區、新樂市協神鄉板材產業園、井陘縣秀林高科技產業聚集區、贊皇縣林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元氏縣馬村工程機械泵業產業園、靈壽縣燕南工業產業聚集區、高邑縣萬城鄉化工產業聚集區、深澤縣日化產業聚集區等 六、重點工程 (一)重點基地建設工程 1.指導思想 以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高新區為載體,按照“企業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思路,堅持規劃提升和基礎攻堅并舉、機制建設和產業發展同抓,完善園區和聚集區產業載體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模式示范功能、創新先導功能、統籌輻射功能和社區服務功能,力促建設項目在園區落地、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著力打造支撐和引導石家莊市工業發展的六大先進制造基地。 2.主要任務 (1)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省級高端醫藥產業園為依托,以華藥、石藥、神威、以嶺等龍頭企業為核心,全力推進石藥工業園、華藥工業園、神威現代中藥產業園、以嶺中藥制劑園建設,形成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研發孵化區、產業核心區、現代中藥區、生物制造和原料生產區、頭孢類抗生素中間體生產區五個產業聚集區,把石家莊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加工制造基地。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3-4家,50-100億元企業5家。 (2)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以中國南車石家莊車輛公司、中航石家莊飛機制造公司、石家莊煤礦機械公司、中集安瑞科公司等優勢企業為龍頭,切實抓好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通用航空、煤礦工程機械、氣體運輸裝備等一批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重大產業鏈項目引進和建設。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5家以上,力爭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 (3)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以推進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三化合一”循環鏈接為特色,發展以石煉化煉油綜合改造及40萬噸乙內酰胺項目為龍頭,產業循環特色鮮明、上下游產品一體化、資源配置合理、技術裝備先進的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積極培育以醫藥中間體為核心的精細化工基地,發展壯大碳一化學基地。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3家,力爭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 (4)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依托中電科13所、54所,追蹤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基地內項目建設步伐,重點發展數字通訊、半導體照明、衛星導航、電子材料、元器件、微電子等電子信息產品,著力打造“中國光谷”。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3家以上,力爭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 (5)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重點圍繞紡織、服裝、產業用布,運用纖維紡紗織造、紡織面料功能整理、綠色環保產品生產等高新技術全面改造提升紡織產業,大力發展高檔及新型面料、服裝,形成高中檔、新技術、外向型的產品定位。重點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企業5家以上,力爭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 (6)南部工業新區。重點建設以石武高鐵高邑西站為依托的綜合配套服務核心區和元氏城南、槐河北岸、萬花山、五馬山、鳳凰山、濟河南岸六個工業組團。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把南部工業園區打造成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的產業園區,成為石家莊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冀中南城鎮群示范性生態產業區。 (二)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1.指導思想 依托十六個工業聚集區和二十八個特色產業園,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需要為基礎,強化專業配套協作,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全力培育產業集群核心企業,集聚發展關聯配套企業,促進區域優勢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品牌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一批上下游一體化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 2.主要任務 (1)統籌兼顧,加快聚集。按照“發揮優勢、合理布局、分類指導、適度超前”的原則,“十二五”期間,每個縣(市)、區在縣城周邊至少規劃建設1個工業聚集區;在產業基礎較好、已形成較大規模和知名品牌的特色產業鎮規劃設立工業聚集區,凡新建或搬遷企業全部進入聚集區,實現集群發展。 (2)著力建設“三個一批”。圍繞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與核心工業園區建設相協調,建設一批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一批以裝備制造、石化等為主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一批以紡織服裝、建材、食品等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集群。 (3)完善配套支撐條件。加快工業聚集區和特色產業園區道路、通訊、水、電、氣、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保障聚集區及園區內產業發展的需要。努力實現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與聚集區及園區建設相協調,城鎮服務體系建設與聚集區及園區發展相配套,不斷增強工業聚集區及園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4)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在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產業信息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公共 服務平臺,實現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共享。支持和引導產業集群有條件的企業自建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中心,逐步嫁接改造成集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為產業集群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服務。 (三)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1.指導思想 統籌規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前瞻性、系統性、開放性、戰略性,面向石家莊市工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國內外科學技術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2.主要任務 (1)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引導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領域龍頭骨干企業明確技術中心建設和發展思路,制定并實施技術中心建設發展規劃,建立完善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推進優勢企業創造和完善國內先進、國際水平的試驗、檢測和信息化等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環境與條件,支撐企業在自主創新重點領域實現局部突破。到2015年,生物醫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超過3%,重點行業前5強企業基本具備超前3-5年的產品和技術開發能力。 (2)加強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在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領域,加大產業技術尤其是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度,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大幅度提高我市重點工業行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升級,提高我市工業整體實力與競爭力。“十二五”期間,每年組織開發產業關鍵或共性技術3-5項,實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技術創新項目50項,省級新產品100項,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主導產品。 (3)推動產業集群創新升級。以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為著力點,加快研究開發、生產轉換與市場開拓一體化進程。積極推進行業、區域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技術創新服務支撐作用,推動產業集群龍頭企業之間、龍頭企業與配套中小企業之間在研發、生產、市場、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戰略聯盟,提升技術創新的層次和水平,增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到2015年,16個工業聚集區全部建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創新服務平臺,28個特色產業園都建有技術服務中心,逐步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網絡化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四)知名品牌創建工程 1.指導思想 堅持走以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主體、政府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創建道路,著力營造規范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著力創造促進知名品牌成長的社會環境,著力完善品牌培育的政策環境,努力培育發展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知名產品品牌、優秀企業品牌和特色集群品牌,塑造石家莊工業發展新形象。 2.主要任務 (1)培育一批知名產品品牌。重點在服裝、醫藥、食品及其他輕工都消費品產業領域,鼓勵華藥、石藥、常山、君樂寶等行業優勢企業,瞄準市場需求變化趨勢,適應市場,創造需求,加強新產品開發和市場宣傳推介,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同時加大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凈化市場環境,規范競爭秩序,營造良好的產品品牌發展環境。“十二五”期間,在醫藥、服裝、食品等優勢輕工產業領域,至少新增50個全國知名產品品牌。 (2)培育一批優秀企業品牌。重點在制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制造等優勢制造領域,鼓勵優勢企業塑造先進的企業文化,培養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獨特經營理念,努力打造優秀企業品牌。鼓勵企業利用品牌優勢,實施跨行業經營、跨區域購并,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十二五”期間,至少培育20個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的優秀企業品牌。 (3)培育一批特色集群品牌。依托28個特色產業園,加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加強規范管理和誠信建設,提高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品牌。“十二五”期間,至少培育10個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特色集群品牌。 (五)優勢企業塑造工程 1.指導思想 制訂相關政策力促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對優勢企業技改項目、科技創新項目所需資金予以重點支持,堅持政策、資金、服務、供應四個優先。集中土地、資金等有限資源向重點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扶持大集團、大公司和產業聚集區的骨干核心企業加快發展,促進優勢企業增收。優勢企業要通過項目建設擴大產業規模,通過創新能力建設提升持續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發展高端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主要任務 (1)培育發展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重點在醫藥、化工、裝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等優勢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國家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充分發揮其在重點行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間,爭取10家企業列入國家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2)扶持發展一批民營科技企業。依托特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重點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實施“小巨人”計劃,著力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在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信息化改造及企業研發中心乃至重點實驗室建設上給予重點支持。優先支持重點民營科技企業申報省火炬計劃、星火計劃和省高新技術產品。“十二五”期間,爭取每年扶持10家民營科技企業獲得省乃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育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小巨人”,引導石家莊工業轉型升級。 (六)發展環境優化工程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中共石家莊市委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推進“效能革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各項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實現審批事項最少、環節最簡、費用最低、辦結最快、服務最優,創建全省投資環境標桿。 2.主要任務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凡國務院和省政府決定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一律取消;對確有法律依據但取消后能夠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發展的,要予以取消;對非行政許可事項按照上述原則予以規范。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凡縣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具備實施條件的,予以下放;對確有法律依據但下放后能夠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發展的,要予以下放;除法律、法規和國家、省規定必須由市級審批的事項,以及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的核準外,其他投資項目的審批核準或備案,以及對企業設立的前置審批等全部下放;對正定新區及省級工業聚集區、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內的項目審批全部下放。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全面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工程,提高審批效率。全面推行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在市行政服務中心“一站辦結”,加大對“窗口”授權力度,除特殊情況須經政府批準外,所有審批事項要 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務中心,并實施并聯審批,堅決杜絕部門間推諉扯皮。 (2)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實行重大項目全程幫辦制,項目所在地有關部門或引資單位主要領導要掛牌幫辦,市政服務中心要開設全程幫辦“綠色通道”,指定專人協調服務。實行涉企檢查審批制,各部門依法開展的涉企檢查活動,必須報同級政府法制部門批準后才能實施。實行涉企處罰備案聽證制,凡是法律無明確規定對企業違法行為立即處罰的,實行企業一般性違規“首次不罰制”,書面責令企業限期整改即可。凡企業對行政處罰有異議并依法提出聽證請求的,行政處罰機關一律依法組織聽證。實行涉企收費“一費公示”制,各部門要定期將涉企收費情況通過本部門網站進行公示,任何部門、單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指定中介機構對企業強行服務、強制收費。實行國地稅聯合辦稅制,鼓勵國稅和地稅探索共建辦稅服務大廳,推行“同城通辦”和“一窗通辦”服務模式,為納稅人提供“零距離”服務。修訂完善服務效率的一站式辦理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章辦結制、首問負責制、公開公示制、限時辦結制、兩次終結制、特事特辦制、超時默認制、缺席默認制等“十項制度”。實行電子政務公開監督制,提高行政行為的透明度。實行會議培訓報批制,著實減輕企業負擔。 (3)加強監督管理和問責。實行政務公開責任追究制度,對保留的審批項目不按規定和要求向社會公開審批程序、依據、標準、條件、責任、權限和時限的,對以承諾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但投資者投資后的優惠政策不兌現、不落實的等損害發展環境的行為,按照《石家莊市機關工作人員損害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暫行辦法》,視情節輕重追究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的行政責任,一把手要對發展環境建設負總責。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規劃實施 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領導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主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工業規劃實施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協調工作。各縣(市、區)及開發區、工業聚集區,要根據本規劃,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全市工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戰略投資支撐 制訂“石家莊市鼓勵投資產業目錄”,精心編制投資指南,建立招商項目庫,明確招商引資的方向和重點,集中各方面力量抓好重大項目、關鍵性項目、高端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資的激勵政策,采取駐點招商、中介招商、小團組招商、科技招商、網絡招商、會展招商等多元化的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招大引強,加快引進一批立市大項目。 (三)全面開展企業對標行動,提高企業發展水平 積極組織優勢企業和行業重點企業,在研發、制造(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與省內、國內乃至國際同行業先進企業進行全面比較,找出差距和原因,制定跟進和趕超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實現持續改進、創新超越。 (四)加強項目謀劃和建設,增強工業持續發展動力 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重點組織謀劃、實施一批有帶動作用的產業鏈核心項目和龍頭項目。建立重大項目分包制度,明確細化責任,確保每年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達效。 (五)培育壯大民營經濟,增強工業發展活力 完善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等相關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商業銀行金融主渠道作用,積極搭建銀企溝通平臺,促進銀企有效對接,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資本金擴充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努力滿足重點民營企業和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力資源保障能力 積極發展經理人市場,逐步推行企業經營者職業化、市場化,為企業選拔優秀管理人才創造條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制度。著力引進一批能躋身國際領先或國內一流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尖端技術的專門人才,引進創業型經營管理人才,引進熟練掌握實用技術的技能人才和京津冀優秀高校畢業生。加強高級技工的培養,以適應高新科技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