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研究蘋果現象、追思喬布斯,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每年春天,科技部部長萬鋼都會和媒體記者們有個“約會”——盤點一年收獲,展望科技未來。今年的話題首先從大家追捧的蘋果手機、iPad,從已故蘋果公司前總裁喬布斯聊起。
“喬布斯不僅是企業家、科技專家,在藝術方面也頗有造詣。他的成功,我認為最重要是捕捉到青年人對信息獲取、溝通交流有新的需求,然后把現代高新技術與這種需求結合在一起,并通過一種嶄新的展示方式、商業模式來實現。”萬鋼所言絕非僅止于蘋果,而是由此引發的對中國科技產業今天和未來的思考。
2011年,中國科技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交上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為此,萬鋼用三個數據注解:一是全年研究與開發(R&D)經費達到8610億元,增幅為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居世界第3位;二是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上升到世界第7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7.2萬件,居世界第3位;三是全國技術合同成交25.6萬項,金額達到4763.6億元,增長21.9%。
在科技資源總量和科研產出增長的背后,萬鋼還有哪些深層次的考慮?
科技,在引領產業革命中大有擔當
萬鋼還是以蘋果現象為例:“我們要觀察它為用戶提供便捷背后看不到的東西。”
“看不到的東西”,在萬鋼看來,一是強大的技術支撐,蘋果產品是基于第三代無線網絡、光纖網、各種行業云計算基礎之上;二是全新的商業模式,每個人都能參與產品的創造和開發,“誰有好的idea(想法),就可以放在網上并獲取報酬,這就把使用者和創造者結合在了一起”。
“通過新的媒體傳播方式把人們的使用需求、企業的商品服務、國家基礎建設等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信息領域的產業變革。”萬鋼說。
那么,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盡,新興經濟體面臨下行壓力的國際背景下,中國該如何應對甚至引領新的產業變革?“經濟越是低迷,我們就越是要記住溫家寶總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說的一句話——‘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萬鋼認為,科技需要有更多的擔當。
他說,經濟社會的強大需求和科技發展的內在動力,將進一步加速科技創新的突破。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產業創新和變革的步伐。新能源、移動互聯網、半導體照明、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中國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基礎。
“比如,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方面并不落后。”萬鋼介紹,我國在3G國際通訊標準(TD-SCDMA)的基礎上,中國移動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率先展示TD-LTE,當年我國4G無線通訊標準被確定為國際標準,2011年已在6個城市開展規模試驗;我國的芯片企業開發的智能終端芯片已規模應用于國內外產品;華為等企業已經開發出多模式移動終端芯片和成套設備,中興智能手機銷售全球第五;騰迅、百度、淘寶等企業已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企業之一,許多互聯網企業也開發出智能操作系統;目前華為、中興在LTE基本專利上的份額已分別達到8%和7%,名列世界第三、第四,我國的芯片設計、互聯網大中小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創造了大量的知識產權,為產業變革打下堅定基礎。
談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萬鋼如數家珍。
——在半導體照明方面,我國已初步形成材料與芯片、封裝與器件、設計制造與服務較完整的產業鏈,半導體照明產業產值達1400億元,其中74%出口。芯片國產率已達68%。“十城萬盞”試點工程在37個城市推廣420萬盞,年節電4億度。
——世界首座風光儲輸“四位一體”示范電站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建成了世界上首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智能輸電“四位一體”的新能源示范電站,實現了新能源并網、關鍵設備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技術突破,也為我國電網接納大規模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示范。
……
當然,萬鋼也坦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存在技術水平不高、資源配置過度分散、對外部市場依賴過大、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下一步,應從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規律出發,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具有戰略方向性的關鍵共性技術,集中資金和研究力量實施重點突破;注重示范工程建設,從多種路徑探索產業發展方式,為產業向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完善專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新產業應用范圍;營造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平環境,消除產業發展的政策壁壘;積極拓展海外應用市場,加強新興經濟體國家新興產業市場發展,重視新興產品在對外援助中的應用。
科技,在深化體制改革中釋放活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也成為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央先后出臺了4個科技體制改革的文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推動了科技發展,但一些長期性、根本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作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了解到,科技界反映最突出的就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科技與經濟最重要的連接體是企業。”萬鋼認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沒有真正確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創新能力難以支撐作為經濟大國的持續健康發展。
“有的企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卻突然發現,不知道以后該怎么干,因為以前看著人家干,追趕還行,引領卻難;有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進行技術改造,這個摸索的過程還十分艱難。”萬鋼說,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就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通過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等,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中的決策、投入、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的主體。要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支持企業加強研發中心建設,加大研發投入。“我們不僅要為國有、民營和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良好環境,還要給小微企業特殊照顧。”
萬鋼認為,科技體制改革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使產學研真正緊密結合。“現在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圍墻正在變矮。我們要鼓勵產學研打破圍墻,支持他們組建技術創新聯盟,聯合攻克產業關鍵技術。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發組織日趨活躍,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去年萬鋼去廣東調研,發現這個科技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在產業轉型中探索了很好的經驗。深圳光啟研究院、華大基因、東莞中小企業綜合服務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快速發展,他們以多學科知識和技術創新作為其主要生產經營活動,以跨行業產品創造作為主營業務范圍,以知識密集的人力資源作為主要資本結構,以多樣化的創新服務作為主要商業模式,顯示出強勁的創新活力。
“當然,科技管理體制本身也需要改革。”萬鋼說,科技資源分散,封閉還比較嚴重,短缺與浪費并存的現象依然存在,投入效率還不高,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亟待改進。2011年,科技部對國家科技計劃進行修訂,從項目征集、評審、監督評估、驗收以及公示等各個環節進行了改革,同時通過經費管理改革,進一步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萬鋼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統籌發揮好政府在規劃、政策等方面的調控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革科技項目和科技經費管理,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
此外,還要強化協同創新,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加強統籌協調,整合科技資源,優化結構布局,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協調發展的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標準,引導和支持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加強誠信建設,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營造科學民主、寬松包容的學術氛圍。落實和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特別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科技,在惠及民生中“潤物無聲”
“作為科技部部長,你會如何對您的女兒談科技的影響?”
面對這個問題,萬鋼笑道:“其實,科技來到我們身邊往往是無聲無息的。比如說,你才拿到新型智能手機,開始覺得很新鮮,但使用后很快就會覺得離不開了,因為它已經成為融入生活的一部分。通過科技,連接有線和無線空間,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我國正進入一個科技惠及民生、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時期,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科技支撐提供更好的服務產品。”萬鋼說,例如食品安全,不僅是從監測檢測的角度解決問題,還可以從信息化來實現。消費者在商店、超市買到一個食品,就能在網上查詢到從田間到餐桌的處理制作的全過程,實現可追溯。
PM2.5監測,這個備受關注的詞今年已經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汽車尾氣排放、燃煤等都是PM2.5的重要來源。但是,汽車交通、城市供熱都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因此除了監測,我們還必須通過科技的手段來進行源頭治理,如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萬鋼說。目前,25個“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試點城市,已運行各類電動汽車1.7萬輛,比亞迪、江淮、五洲龍等新能源汽車實現小批量生產,國內最大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在北京建成;2000多輛新能源汽車在深圳大運會示范運營,載客量突破604萬人次。
最大的民生就是“吃飽飯”。去年,我國實現了糧食連續第八年增產,科技功不可沒。由于加強種業科技創新,目前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5%,取得了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畝產突破900公斤的世界新紀錄。2011年,科技部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強調要推進民生科技創新,加快民生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使科技真正惠及百姓。“重組戊型肝炎疫苗”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在加大健康科技成果示范與推廣應用方面,在全國17個省區85個縣市的基層醫療機構,累計推廣300余項適用技術,受益患者近50萬人。開展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應用示范工程試點,推廣應用600余套產品,受益群眾超過10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