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出口貿易額增幅回落,但形勢仍好于預期
2011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63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84%,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3.55個百分點。年初,機械工業進口延續了上年的較高增速,月度進口金額超過250億美元,由于同期出口相對低迷,全行業對外貿易差額至6月份仍為逆差。但進入下半年后,機械工業出口形勢向好,增速基本穩定,對外貿易差額由逆轉正,全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23.45億美元,比去年增加92.09億美元。機械工業月度出口額已穩定在260億美元水平之上。
(四)固定資產投資強勁增長
2011年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7.49%,增幅比2010年上升7.14個百分點。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的背景下,機械工業投資仍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五)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1、產品向高端升級的步伐加快
2011年以水電、核電、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設備加快發展,在發電設備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機床類產品中,數控機床產量增速高于普通機床增速5個百分點左右;變壓器中的大型電力變壓器增速高于變壓器總體增速;天然氣長輸管線加壓站壓縮機、變頻裝置和管線閥門等一批重大裝備研制成功;機械產品結構升級的趨勢明顯。
2、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勢頭初起
高端液壓件、高性能壓力傳感器、核電站用石墨密封件、超高壓絕緣套管、大型發電機用無取向矽鋼片和抗撕裂鋼板、大型變壓器用取向矽鋼片、大型電站鍛件等關鍵基礎零部件和材料的自主創新已經取得一系列可喜的進展。
3、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2011年機械工業區域結構調整繼續向政策預期方向進行。從產值看,全年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實現產值11.49萬億元、3.67萬億元和1.73萬億元,同比增長22.61%、32.38%和27.06%,中、西部地區增速繼續快于東部。中、西部地區在機械工業中所占的比重較上年同期分別上升1.5和0.2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下降1.77個百分點。從投資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35億元、8413億元和3598億元,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分別快于東部14.64和25.35個百分點。
二、運行態勢發生深刻變化,結構調整已越來越緊迫
2011年機械工業主要產銷指標實現較快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了貢獻。但值得關注的是,與同期產銷指標相比,機械工業經濟效益指標回落速度較快,行業運行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不斷積聚。
(一)利潤回落快于產銷,利潤率下滑
2011年機械工業產銷增速和利潤增速均表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工業總產值增速由上年的33.93%下滑至2011年的25.06%,同期利潤增速則由55.6%下滑至21.14%,回落幅度明顯快于產銷,且年末利潤增速已低于產銷增速4個百分點左右,出現了近年來首次利潤增速低于產銷的現象。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絕對數雖然較高,但仍較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
(二)市場需求疲軟,凸顯產能過剩
受用戶行業投資減速、出口市場動蕩加劇的影響,2011年以來,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呈現疲軟態勢,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速基本處于20%左右的高位,遠遠高于前兩年10%左右的水平。同時,企業訂單增速明顯下降,機械工業重點調查企業統計顯示,累計訂貨同比增幅年底已降至6%左右,明顯低于上年同期30%以上的水平。訂貨不足,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
由于供大于求,全年機械產品價格指數表現出下滑趨勢,總體徘徊在101%左右,且下半年月度環比價格指數始終低于100%,部分產品價格指數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特別是前期產能迅速擴張的產品,如風力發電機組等,價格指數回落幅度更明顯。
(三)資金使用成本上升,經營難度增大
2011年隨著貨幣政策的調整和資本市場流動性的收緊,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超過了市場的供給能力,從而產生企業回收資金困難和融資成本攀升的現象。自5月份起,機械行業應收帳款總額超過2萬億元,全年累計達2.23萬億元,同比增長21.98%。由于資金回收難,企業流動性壓力增大,對短期融資的需求猛增。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調查企業數據顯示,6月至11月,企業短期借款的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40%之上,年底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全年同比仍增長38.7%。
市場資金供給不足,導致了資金使用成本的大幅上漲。全年機械工業財務費用增速持續處于高位,7、8月份增速雖有小幅回落,但年底同比增速又重返36%之上。其中利息支出持續攀升,同比增幅由年初的29.58%,上漲至年底的47.14%,是推升企業財務費用增長的主要因素。
效益狀況惡化,經營難度加大,說明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當前需求市場更為劇烈的變化相比,這一進展的勢頭仍不夠大,不夠快。這一點從2011年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狀況的簡要分析中可見一斑。2011年機械工業進口用匯高達30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18%,在內需增長趨緩已成為行業運行主要制約因素的背景下,進口量仍如此之大,進口增長仍如此強勁,只能說明國內供給能力尚不能充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與德國、日本等裝備制造業強國的貿易逆差分別高達578億美元和492億美元,集中表現了我國在高端裝備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雖然實現了約124億美元的順差,但順差主要源于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加工貿易,而在更能反映實際產業競爭力水平的“一般貿易”中,則為222億美元的巨額逆差。
以對裝備制造業具有深遠影響的加工母機——機床行業為例,2011年貿易逆差高達134億美元。我國進口數控機床平均單價為21.92萬美元/臺,而出口平均單價僅3.34萬美元/臺。此外,2011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在汽車總產量中比重下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主創新能力還亟待提升。總之,我國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雖已起步,但仍需加速,升級雖已開始,仍需鼓勁。非如此就不能將過剩的產能轉化為適應需求升級的供給能力,非如此就不足以遏止效益惡化的趨勢。
縱觀2011年機械工業運行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應當認識到,這些變化具有長期性和全局性。全行業必須充分認識行業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增強憂患意識,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觀,由以速度、規模為先的目標取向轉變為以質量、效益為先的目標取向。為此,即使犧牲一些速度,全行業也要持續致力于推進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千方百計地加大“攻高端、夯基礎”的力度,將行業已嚴重過剩的一般加工能力,升級轉化為尚供不應求的高端生產能力,增強行業長遠發展的后勁。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更自覺地致力于提高高端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份額,致力于提升量大面廣產品的質量和品牌信譽,致力于提升產品的能效指標水平,致力于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以更好地為各用戶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提供裝備支撐;更自覺地針對高端裝備主機的迫切需求,加快突破關鍵基礎件、基礎工藝和基礎材料的瓶頸約束;更自覺地將投資從一般產能擴張向培育創新能力方向轉移;更自覺地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更自覺地致力于“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