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機制。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契機,積極引導機械企業發展新興產業裝備,促進傳統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培育機械制造領域的新興產業。
十二五機械工業發展之對策建議
(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支撐體系建設
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作風建設等方面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快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提升企業產品開發、制造、試驗、檢測能力。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籌集資金,重點支持機械工業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支持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加強投資項目的設備采購管理,鼓勵使用自主創新的國產裝備,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的獎勵機制。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利用國際資源,創造良好環境,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積極承接國際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探索合作開展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新形式。
(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制造服務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契機,積極引導機械企業發展新興產業裝備,促進傳統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培育機械制造領域的新興產業。
選擇影響面廣、帶動性強的高端裝備為主攻方向,在國家專項基金支持下實施重大技術創新工程,加快典型高端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實施重點裝備應用示范工程,為國產高端裝備突破“首臺套”門檻、進入市場提供機會和展示舞臺。
支持機械工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和支持機械制造企業所開展的服務業務面向社會并逐步社會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政策措施。加強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區域規劃和區域合作,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建設服務業設施和協同開展現代制造服務活動。
(三)制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合理的行業分割,大力發展工程承包和設備成套服務,促進產需有機結合,積極促進制造領域與應用領域合作發展,努力掌握各類重點用戶工程的關鍵工藝流程和設計規范,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設備設計主動權,提高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水平,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鑒于具有壟斷地位的用戶涉足產品生產制造領域,自設第二制造體系的做法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容易形成壟斷行業設備采購的高進入壁壘,不利于激發社會設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因此強烈建議主管部門向其發出明確的限制信號。
(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探索建立機械工業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特色專業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大對重點基礎性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領域,發展一批“專、精、特”的配套企業,健全產業配套體系。
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各類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為重點,建設面向全社會的技術服務體系。以促進自主創新為目標,以公共財政投入為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技術轉移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各類技術服務機構的發展,完善服務體系;建立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支持平臺;整合科研資源,強化政策激勵,顯著提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五)引導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統籌規劃各地區產業發展,有序推進沿海地區裝備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避免同質性重復建設,促進機械工業協調發展。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大力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和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加強行業預警,抑制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利用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
(六)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推進相關裝備發展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產業、開發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對購買高效節能降耗裝備產品的終端用戶給予適當補貼,刺激相關裝備的發展。
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深化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為淘汰落后設備、推廣先進設備創造與利的市場環境。
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試點。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構建節本增效、保護環境的生產制造模式。選擇典型地區和行業,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示范試點。
建立健全科技、統計、信息等支撐體系。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逐步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統計、氣候變化信息共享平臺和信息服務體系。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持續發展基礎
大力培養和鼓勵引進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高等院校機械專業細分學科建設,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機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增加機械工業專業技術人才儲備。鼓勵提升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和高級技工等專業人才的待遇水平,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八)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改善機械行業管理
加強規劃實施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部門會商協調制度,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分頭實施、協調推進。
建立重大技術裝備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統籌制定機械工業相關政策,組織協調重大技術裝備聯合攻關,組織落實依托工程,促進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中的推廣應用。打破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分隔界限,增強工業部門協調管理能力。
行業協會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行業情況和訴求,為政府部門改進宏觀調控決策提供依據;政府部門要積極支持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支持其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發揮行業協會在反傾銷、反補貼和涉外訴訟等方面的專業優勢;行業協會要積極為會員單位服務,幫助企業獲取各種信息資源,引導企業開拓市場,參與公平的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