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最近撰文指出,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最好的十年。但沿著現有的道路走下去能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他提出,如果將中國的農業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就會看到每個時期有特定的任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將農業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決食品供給。第二階段:提高農民收入。第三階段:保障糧食安全。
他重點指出,第三階段的糧食安全解決主要是依靠充分的激勵機制,讓生產者愿意去種植,還要有足夠大的力度去激勵他種植,這樣才能構建起食品安全供給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
這個階段將農業生產方式提到了更高的優先地位。過去的農業積累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勞動力的轉移,非農產業不斷發展,直至不提高工資就無法吸引農民工外出,這種現象被稱為“劉易斯轉折點”。此時,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就成為前所未有的一個新要求。
他提出,農業特殊論的根源在于農業小規模、缺乏競爭力的生產方式,從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現代化農業,是可以自生并且具有競爭力的。中國農業的特殊性來源于中國特殊的發展階段,但與此同時,現行的許多制度因素還在制約著農業發揮其潛力。
他傾向認為,農業不是一個天生的弱勢產業,其弱勢是特定發展階段的問題,農業最終將發展為自生的競爭性的產業,特別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