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國人大代表王金富:中國農機要面向全球創新發展 |
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15/3/5 9:45:23 瀏覽:1664次 |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重要載體;農機的現代化關系到農業的現代化。日前,中國經濟網“經濟熱點面對面”節目請來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機總經理王金富,就農機行業的潛力、行業的轉型升級等問題進行了采訪。 潛力依然巨大 記者:有專家認為,我國農機行業已經告別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邁入了“新常態”。您贊同這一觀點嗎?農機行業的新常態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 王金富:中國農機經過10多年的發展,應該說在解放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效控制糧食和農產品價格方面功不可沒。盡管體量已占全球農業裝備產業總量的近一半,但整體水平還較低,結構還不盡合理,除了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播收機械化水平較高外,其他農作物的機械化率還是短板。 未來中國農機要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發展,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來實現優勝劣汰、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一些過剩的產品及產能要被淘汰出局,形成健康的產業形態。 為適應這種變化,中聯重科首先進行了戰略調整,在兩個層面展開布局和安排。一方面是提高農機經營管理與市場競爭能力,在研發、供應鏈、制造、分銷等環節,使自身能力能夠適應新常態;另一方面是更好地適應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更好地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服務。我們主動調整發展戰略,將公司發展重點由單一的工程機械板塊轉型為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境產業、重型卡車和金融服務等五大戰略板塊齊頭并進。總體來說,中聯重科布局農業裝備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看好農機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行業亟待轉型升級 記者:我國農業面臨的發展環境與勞動力結構的變化需要農機行業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 王金富:中國農機行業的新常態需要從農業面臨的發展環境與現狀方面進行解讀。盡管近年來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加快,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表現為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使得“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必須解決;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 農機作為農業生產的關鍵性要素,遍及農業生產的所有環節,尤其是在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大背景下,加快農業土地流轉、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更加需要大量新型高效的農業機械為之提供支持,所以,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農機企業必須要找出新常態下的發展戰略,通過轉方式、調結構,推動農機工業實現新發展。 記者:中國農機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中,不僅給百姓帶來了很多實惠,也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中聯重科有哪些機遇? 王金富:一方面,要立足中國、面向全球,按照農業生產發展對農業機械化的要求,來優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使創新產品能夠滿足客戶對先進高效的農機產品的需求。中聯重科的戰略非常清晰,就是為農業生產機械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農業生產中,哪一個環節是短板,哪一個是薄弱環節,哪一個可能就是我們下一步產品研發的重點。在農業機械的質量和性能方面,要重點通過整合資源,通過提高生產能力,有重點地突破這些關鍵環節。 面向全球布局 記者:要適應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來安排我們產業的布局和發展。要提高中國農機的水平,如何面向全球生產和布局?如何通過引進技術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呢? 王金富:農業機械不僅要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整體機械化解決方案,同時要著眼于全球,面向全球市場來布局產業發展戰略,這樣就存在一個怎么樣使我們的產品面向全球來開發、來制造、來服務的問題。同時,怎么利用全球資源,包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優秀人才等,來使中國的農機適應全球化競爭和發展的要求。 企業作為產業鏈轉型升級的主體,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全球資源并購國外技術先進的農機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或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海外農業工程項目的推進力度,促進中國農機工業走出去,實現從單一的出口貿易模式向產業投資模式轉型升級,深耕農業機械化率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同時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探索一條新路。但是,考慮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和全球化程度較低,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走出去”雖然都是戰略機遇,但對單個農機企業而言,投資大,風險大,投資回收期較長。建議在國家層面可成立產業基金,通過政策導向和市場化運作,為中國農業工程“走出去”提供專項資金支持。
|
上一篇:苗圩與專家對話:當工業遇到互聯網 下一篇:李書福委員呼吁取消汽車限購 稱電動汽車不一定環保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