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全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三大產業比例失調與產業內部失衡并存,產業結構合理化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環境資源容量超限與“兩高一資”項目大量增加的矛盾凸顯;低水平重復建設與高技術產業發展滯后;城鄉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不合理。
上述問題或多或少地與國企運行機制不完善有關。比如我國企業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比如企業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程度不高,在生產、市場、研究和開發等方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的核心應該是培育新的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在具體操作層面,仍需企業落實。因此,要從根本上夯實產業基礎、促進產業轉型,還要從改革的排頭兵開始,這就需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首先,需提速國有資本的整合與結構轉型,扭轉國有企業壟斷與政企不分的現狀,推動混合所有制的落實。以市場為導向,引入非國有資本,形成多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其次,需改革并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完善企業的業績考核機制。考慮我國國有企業特殊的股權屬性,當前應該以創新的思維方式,對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再設計;應該注重長期效益的評價,創新激勵機制。
中國經濟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加快國企轉制,為實現產業創新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為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中國財政學會預算績效委員會執行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