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 加速發展數字經濟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盧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運用”。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加快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切實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一、進一步深入理解互聯網的新時代特征
(一)從技術看,互聯網加快構建萬物互聯支撐體系
信息技術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萬物互聯,即形成人、數據和設備之間自由聯通的全球化網絡。隨著智能傳感器、NB-IoT(窄帶物聯網)、5G等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一是信息提取能力提高。近年來,微機電系統、智能仿生學、AI算法等技術快速發展,傳感器持續向微型化、多功能和系列化演化,攜帶各類智能傳感器的設備成為移動、泛在、高效的新一代網絡終端。二是數據傳輸成本下降。相比10年前,傳感器價格下降了54%,聯網處理器價格下降了98%,帶寬價格下降了97%,成本降低為信息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部署提供了商業化的可能性。三是信息處理能力提升。企業業務系統的云端改造和云端遷移步伐不斷加快,通過集中式遠程計算資源池,為物理世界不同粒度的數據應用場景提供了強大而廉價的計算服務能力。
(二)從理念看,互聯網進一步加大開放共享力度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推動以開放共享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深入人心。一方面,開放思想逐漸深化。互聯網在生活和消費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子商務、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應用不斷涌現,鼓勵人們打破思維定式,應用互聯網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創新方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另一方面,共享精神逐漸被接受。在互聯網應用大量普及的情況下,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新興人群對于“擁有”和“所有權”的觀念在逐漸淡化。流量思維、迭代思維、平臺思維等互聯網精神與傳統企業深度融合,產業鏈合作、渠道建設和生態構建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共同選擇。
(三)從模式看,互聯網加快催生新模式新業態
目前全球信息化發展呈現出創新活躍、帶動性強、涉及面廣等特點,社群經濟、共享經濟、粉絲經濟等商業模式日益發展壯大,基于平臺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一是電子商務平臺向垂直化演進。第三方交易平臺渠道下沉,跨境電商、農村電商、工業電商等垂直領域的電子商務模式快速發展,消費需求進一步升級。二是共享平臺向消費領域全面延伸。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等技術逐漸成熟,催生了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一批創新產品,降低了交易成本,緩解了供需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矛盾。三是資源匯聚平臺加快重塑產業生態。企業通過互聯網整合金融、服務、人才、技術等關鍵資源,發揮平臺的網絡規模效應,推動形成各方深度參與、互利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系統。
二、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是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有力抓手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振興實體經濟重在做大做強制造業。發展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短期看是實現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長期看是國家經濟命脈,這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制造業,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一)融合發展是實現質量變革的重要手段
融合發展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焊接點,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然選擇。一是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結構。融合發展帶動創新設計、科研開發等生產性服務業廣泛興起,有利于創造高附加值,助推我國產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二是融合發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企業通過打造基于互聯網的管理系統,打通研發、采購、制造、物流、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快速反饋、正面激勵的扁平化組織結構,從而有效減少信息流在組織鏈條上的停留時間。三是融合發展提升產品生產質量。制造企業通過網絡空間獲得準確的關鍵信息,還原物理世界運行狀態,實現動態優化、及時修正的數字化、精確化管理,有效提升產品質量。
(二)融合發展是推動效率變革的有效路徑
互聯網從生產、管理、交易等角度重塑了制造業發展模式,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產業發展特征日趨明顯。從生產效率看,互聯網通過集成將數據匯聚到云端,將現實的物理空間和物理時間聚合到平臺上,在云端進行數據的集中存儲、管理和計算等信息交互,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管理效率看,企業以互聯網為脈絡,將業務條線橫向整合、縱向貫通,形成開放、協同、扁平化的現代化組織管理結構,為提高管理效率創造了條件。從交易效率看,移動互聯時代買家和賣家通過互聯網直接溝通,減少了中間環節和渠道,提高了供需信息的匹配效率,交易成本顯著降低。
(三)融合發展是加速動力變革的助推劑
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已經步入加速創新、快速迭代、群體突破的爆發期,新舊增長動力正在轉換,賦能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融合發展持續挖掘傳統制造業發展潛力。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總體上還處于價值鏈低端,鋼鐵、輕工、機械等傳統制造業存量龐大,轉型升級既有壓力也有潛力。通過融合發展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可以為制造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注入信息化的基因,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融合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步伐。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是培育新產業新動力的重要方向。融合發展催生了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制造業開啟智能化進程,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正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當今世界經濟社會格局變革新趨勢,著眼中國經濟社會邁入新階段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制造業+互聯網+雙創,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舉旗定向,完善融合發展頂層架構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研究制訂關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行動計劃,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加快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聚焦平臺建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
一是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設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構建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的工業網絡體系。二是加快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培育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組織實施工業App培育、工業企業上云、平臺試驗測試等重點工程。三是推動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支撐平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提高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突出示范引領,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
一是圍繞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領域,持續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智能制造等試點示范,建設信息物理系統測試驗證等技術支持平臺。二是繼續實施制造業“雙創”專項,支持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雙創”公共服務能力。三是持續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建設和貫標推廣,研制兩化融合數據地圖。
(四)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產業支撐服務能力
一是持續推進網絡基礎設施演進升級,促進提速降費,不斷縮小數字鴻溝,繼續擴容國際帶寬。二是提高工業基礎支撐能力,持續推進重點產品“一條龍”應用計劃,實施“芯火”創新行動計劃和智能傳感器產品提升工程。三是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強化制造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構建并完善制造業知識產權協同推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