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上億的單子很常見,SAP也是動輒幾千萬,而我們幾百萬就是大單,甚至幾十萬的單子都贏得那么艱難,這是為什么?
有的銷售開寶馬、住別墅輕輕松松,有的銷售卻終日苦苦奔波,這是為什么?
那么多銷售都會報怨商機不足、約不到客戶、對方很挑剔,每一單都要和競爭對手拼得鮮血淋淋、兩敗俱傷,這是為什么?
要找到終極的答案,從一個看似最簡單的問題開始——銷售到底是干什么的?
銷售是這樣干的嗎
有人說,銷售是給公司帶來收入的,完成業績是銷售的天職!
有人說,銷售是控制好客戶的需求和選型,做大單,做快單,多回款!
有人說,銷售是“傳教士”,用我們的專業和產品知識引導客戶!
有人說,銷售是用自己的產品和方案為客戶創造價值!
還有人說,銷售就是要“秒殺”你的競爭對手!
……
“銷售是給公司帶來收入的”,不錯,沒有銷售就沒有公司的現金流入,也就不會有利潤。在其位謀其政,無可厚非。可是,有些銷售拿回的單子需求不清,客戶期望很高,價格卻很低,實施交付大大降低了客戶滿意度,成了“無底洞”,這樣的單子帶來利潤嗎?公司掙錢嗎?
“控制客戶,控制需求,控制采購過程,失控就丟單”,這被視為真經。真是這樣嗎?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做出的決定,而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指使或命令,當被控制和脅迫時,客戶就會感覺原本屬于自己的獨立思考權和決策權被剝奪了。從人的本性來講,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而當感覺自己被束縛或控制時,本能的反應是做出反抗,控制越大,反抗越強。何況,決策源于感性,感到“被”控制、潛意識里反抗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下單呢?
沒有人否認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這是銷售的必備素質,可還有一句話叫做“知識越多越反動”。人們總是源于自己的動機、認知、知識結構、思維和語言表達方式陳述觀點,而接受方也會源于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去接收、分析。作為“兩個世界”的人,銷售與客戶做基于不同的知識結構、源于不同的動機和認知的信息傳遞,結果呢?
“為客戶創造價值”,聽起來意識很超前。“看,我簽了100萬的單子,創造了100萬的價值!”是的,沒有他公司就沒有這100萬的收入。可是,以銷售結果作為衡量,是給自己公司帶來的價值呢,還是給客戶帶來的價值呢?這100萬在客戶眼里,是顧慮,是風險,是成本,還是價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銷售的地方就有競爭,不打敗競爭對手,就沒辦法拿下單子!可是,當我們把視線集中在競爭對手身上的時候,還會有精力去關注客戶的真實想法嗎?為什么有競爭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你在做“銷售”!
世上本沒有銷售。
我們沒有賣出過任何東西,只有客戶買過他需要的東西。
銷售到底是干什么的
先來看看現在的客戶什么樣:互聯網的發展,讓客戶獲取信息的速度比銷售還快。很多銷售努力學習行業和產品知識,而客戶一“百度”,知道的會比銷售還多。銷售學習的速度趕不上客戶獲取信息的速度,何況這是在客戶最熟悉的領域里。在客戶看來,見那些提供信息的銷售,還不如自己上網方便!
給客戶講講課、用“功能、特點、價值”忽悠一下就可以簽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客戶越來越成熟,所在領域內的知識和經歷越來越豐富,銷售已經沒有辦法再教育客戶!我們銷售的不是什么新技術,大多數客戶都是再購買,大部分都有自己相對成熟的認知和想法,選型和決策也更加理性。
面對比銷售更有知識、更有想法、更加理性、拒絕控制的客戶,銷售到底是干什么的?
有的銷售是“漁夫”——
茫茫人海,尋尋覓覓,銷售盡力把一張大網撒下去,收網的時候,真的要看運氣了!或許有關系的漁夫,可以知道哪里魚多些。在銷售的竭力“推銷”下,客戶掙錢、拿貨,銷售收錢、交貨,完成交易,出門繼續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漁夫”的任務,就是完成交易。客戶有明確的標準,自己很清楚要什么,產品的可替代性也很強,他們把銷售人員的出現視為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就是希望價格更便宜、成本更低、交易過程更便捷。因為產品的高可替代性,所以,勤奮可以讓“漁夫”更成功,圈住自己的地盤兒、趕走其他的捕魚人成了“漁夫”的重要工作。
有的銷售是“獵手”——
不像“漁夫”一個人,這次是一群人上山,要去搞定更難對付的野獸。
扛火槍的那個人就是銷售。他努力地尋找目標,只要聽到風吹草動,抬手“砰”地一聲,緊接著捆綁手、刀斧手連同那只獵狗迅速涌上去,找了半天一無所獲,那一槍打空了;或者打中了,大家奮力與受傷的困獸搏斗,最后連捅帶刺,連捆帶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抬著獵物下山了;又或者經過殊死搏斗,自己掛了彩不說,結果還讓受傷的困獸跑了,收獲的除了一腔郁悶,就是互相之間的抱怨和指責。
“獵手”的任務,就是發現哪里有獵物,然后開槍,或打死,或打傷,或驚嚇一下對方,然后他的團隊就會沖上去搞定,而“獵手”繼續尋找下一只獵物、放下一槍。
有的銷售是“醫生”——
在一些人眼里,銷售是專科醫生,他們能解除人的病痛。病人關注的是自己的病怎么治好,關心藥的療效,而不是藥的成份。而在有些醫生眼里,靠賣藥拿提成是第一目的,醫為刀俎,客為魚肉。
醫生應該是讓人信賴的。比如,傳統的中醫會根據我們身體的狀況、病因、病情,依陰陽五行之序,從身體這個有機整體角度出發,望聞問切,辯癥施方,對癥下藥,而針對一些常見病推出標準配方的“丸劑”,提高了效率,擴大了銷量,增加了收入。可是,如果那些疑難雜癥也要用標準配方,就不由得我們不揪心。
病人認可看病問診的價值,愿意花掛號費,越是名醫愿意出的錢越高。看病時,我們特別希望和醫生說清自己的病情,更想知道自己得的什么病、什么引起的、怎么治、注意些什么。如果診斷時醫生心不在焉,不問病而只一心惦記著開他的藥,我們放心嗎?看看其他人的藥和自己的一樣,我們放心嗎?如果連自己的病情都沒講清楚,我們怎么會相信醫生開出的藥方呢?
有的銷售是“男人”——
他們不是銷售,不用介紹自己這個“產品”,更不會再推銷標榜自我的知識和力量,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挑選“女人”。一旦有感覺,他會先引起對方的注意,贏得好感,然后了解對方想要什么樣的家,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他會關注對方內心想要的感覺,把對方“想要的生活”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姐要的不是男人,是生活。”在“女人”眼里,他們是體貼、負責任、有能力的“男人”,很在意她的感受,這讓她感覺很好。她相信這個“男人”能帶給她“想要的生活”,兩個人走到一起很難用經濟衡量,那是雙方的感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兩個人共同組建一個家庭,一起暢想,一起謀劃,共同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雙方都會共同用心呵護和經營,共同面對今后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這是我們的——選擇”!
那么,銷售到底應該干什么呢?
伴水而住只能靠捕魚,這是生存之道;依山而居就要打獵,這也是生活;做個好醫生可以解除人們的病痛,贏得人們的尊重;而追求和經營幸福的生活,才能讓雙方一起走得更長遠。
在產品同嚴重同質化的今天,除了關注產品本身,客戶更關注購買過程,希望在購買過程中獲得銷售的幫助和價值。當將要進行深度變革,或者實現某個影響長遠的戰略目標時,客戶更加關注這次購買對他“一輩子幸福”的影響,而不是完成一筆交易。
所以,放下“銷售”,和客戶一起“采購”,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