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進入痛苦的轉型期 (下) |
作者:姚樹潔 時間:2012/4/6 14:06:15 瀏覽:2318次 |
【上篇講述經濟轉型的重要性,給出轉型的概念,討論中國奇跡,以及奇跡背后存在的嚴重挑戰。這篇討論過去模式的特點,新模式的設計和結論。】
過去模式的特征
過去的模式,就是摸著石子過河,走一步,算一步,那里發展快,就發展那里的模式。什么政策,能夠讓7億多勞動力拼命干活,就用什么形式。說句不好聽的,就是‘不擇手段’,發展就是硬道理。至于發展以后的分配公不公平,能否持續,能否真正讓所有老百姓幸福,就沒有很好的考慮過。 這樣的發展模式,必須寄托在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和廉價環境的基礎上。以制造業為主,采取進出口不對稱的關稅壁壘,大量謀求貿易順差。用國家壟斷,把所有主要資源、土地和市場,統統控制在國家和代表國家利益的政府官員手中。除了少數社會精英,包括民營企業老板和明星,所有老百姓都變成了這個強大國家機器的廉價勞動力。 國家通過國有企業和銀行,加上其強大的稅收體系,每年把占大約50%的GDP掌握在手中。這些收入,主要不是用于民生,而是用于繼續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和謀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年復一年,老百姓的收入當然也在提高,但是,大多數人的收入提高速度,遠遠沒有GDP的增長速度快。 通過壓縮絕大多數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也就是通過壓縮消費,來換取高投資、高出口的增長模式,就是這樣形成的。消費、投資和出口,是大家熟悉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和出口增長快,消費增長慢,是一種舍本求末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的發展時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長此下去,卻不能讓一個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首先,快速的投資和出口,不是發展的目的,它們只是發展的手段。發展的目的,實際是為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就是消費的不斷提高。 其次,這種發展模式必然導致兩級分化,造成社會不和諧。因為,絕大多的資源掌握在占人口不到3%的政府官員、壟斷企業高管、大中型私人企業老板和一部分社會精英手里,他們的收入就大大的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出現100萬人的資產超過1千萬人民幣,6萬人的資產超過1億人民幣,1000人的資產超過100億人民幣。 第三,出口的增長,依賴于外國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的健康情況。金融危機前,歐美國家,冒著出現大量逆差的危險,不斷從中國進口廉價產品。金融危機,歐洲國家債務危機,透視出那種靠赤字過日子,靠逆差進口的模式,不可長期下去。因此,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國家從中國的進口開始減慢。現在,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形。同時,由于長期的貿易順差,加上人民幣還不能國際化,導致了順差越多,國家發鈔票購買美元的壓力越大,從而催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發達地區嚴重的房地產泡沫。 第四,房地產泡沫,人口老化,是近年勞動成本急速上升的重要推手,也是勞動力結構性、地域性嚴重短缺的推手。深圳之所以首先出現經濟和出口雙負增長,就是因為深圳的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導致原來靠廉價勞力的加工出口產業難以為繼,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出現負利潤。結果,有的企業關閉,有的企業(包括富士康)內遷,有的企業縮小規模,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雙負增長的悲涼局面。 第五,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是靠廉價勞動力,而且是靠廉價的土地和環境資源,才可以支撐如此高的發展速度。100年前,倫敦是典型的霧都。100年后的今天,倫敦藍天白云,而中國所有的大城市卻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霧都。現在的首都機場,因為大霧,飛機航班經常被取消。這些大霧,很大程度是因為污染顆粒所造成的陰霾,而不是真正的霧水。我老家的土地,原來非常合適種香蕉,現在,香蕉沒法生長了。 發展的代價是慘重的。空氣、水、土壤、食品,沒有一樣是安全的。最近大家老在罵毒牛奶什么的,其實,就算產家品德是雷鋒級的,就憑現在的環境條件生產出來的牛奶,已經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的健康標準。全國每年有100萬人死于呼吸道感染。 第六,這種發展模式,是產生腐敗的重要土壤。所有的權利和資源,都掌握在代表國家權力的極少數人手里。權利、資源及市場太過集中,使掌握這些權利和資源的官員,容易產生腐敗的念頭和可能性。 溫總理最近說,‘腐敗將導致人亡政熄’。可見,腐敗是多么可怕的問題。有些腐敗官員,不一定與生俱來就是壞人,而是一些體制漏洞,讓他們無力抵抗各種誘惑。當腐敗官員被判重型、或被處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不后悔。在某種程度上,許多腐敗官員是這種發展模式的‘犧牲品’。網上有這樣的冷笑話:‘楊白勞進去,黃世仁出來。海瑞進去,和珅出來。’這里所諷刺的,就是中國官場。 在中國當官,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行業。2011年,廣東落馬的廳級官員多達15人,全國落馬的省部級干部13人。蘇州和杭州兩位副市長,同一天被處極刑。這樣大力的反腐斗爭,越斗,大案要案,卻愈演愈烈。經濟犯罪案件,涉及的金額也越來越大。 新模式的設計 由于種種問題,老模式沒法長期繼續下去。沒有改變這種模式,中國的發展很快就進入死胡同。 哪么,中國需要怎樣的新模式呢? 簡言之,新模式,必須考慮老模式的致命弱點,才可能讓中國走出困局。 首先,改變GDP的分配結構。千方百計,提高活勞動在最終產品價值的分配比重。通過改變產業結夠,提高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提高單位投資的就業量,提高工資占單位產品價值的比重,提高農產品價格,等等措施,改變目前消費占GDP不到一半的局面。 2011年,中國消費占GDP比重只有47%,而美國是90%。如果中國的相對消費水平能夠提高到美國的水平,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只需要是目前的一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可以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 其次,改變工業結構,嚴格控制高污染、低就業的行業。想方設法,提高能源消耗效率,減少GDP增長對石油、煤炭、鋼鐵和水泥的依賴程度。這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控制環境污染的必要手段。提高能耗和物耗效率,就必須改變工業結構,提高產業的創新和科技應用水平。 第三,逐步縮小國家壟斷行業的壟斷規模和范圍。把國家壟斷壓縮到只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少數部門和行業。對壟斷利潤必需征收壟斷稅和資源稅,控制壟斷企業工資占總成本的比重,允許私人企業有條件的進入壟斷行業,并制定相應的價格和稅收手段控制這些企業的行為。逐步放開對銀行存貸利息差別的壟斷性控制,允許民間銀行、房地產信托公司跟國有銀行和信托公司展開公平的競爭。 第四,國家逐步退出直接微觀經濟活動,包括放棄對非壟斷行業產品的定價權,降低民間企業進入市場的機會成本。建立一個以私人經濟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重要補充的國民經濟結構。政府的職能不是控制,而是疏通和服務。轉變政府職能,是控制腐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第五,理順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加強市場作用。讓股票市場真正成為有效、穩定和可信的資本市場。通過稅收和其它價格手段,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造福所有中國人,而不只是滿足少數人投機發財的需要。 第六,通過有效的價格手段和市場調節手段,大幅度提高能耗、物耗和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加強新農村的建設,把農業發展、糧食安全、提高農村收入和環境保護有效的結合起來,迅速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拉動內需,確保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中國出現兩難:不轉型,沒有別的出路。轉型,需要時間,需要利益重新分配,需要體制和科技創新。所以說,中國已經開始進入痛苦的轉型期。能否成功,現在不好說。但是,我還是愿意相信中國老百姓和國家領導人的智慧。轉型成功,再過30年,中國就可以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轉型不成功,中國就墮入‘中等收入’陷阱。 |
上一篇:吳敬璉:改革已到深水區 一些人覺得沒有必要推進了 下一篇:中國進入痛苦的轉型期 (上) |
[關閉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