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火車頭就是整列火車的驅動力。但國產高鐵設計時速能達到550公里,要達到如此快的速度,光靠火車頭帶是不行的,高鐵用的是多動力組合,也就是說每節車箱都自帶動力,跑起業速度一致,誰都不拖后腿。
在農機行業,每一種產品品類,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驅動力。據筆者判斷,繼2017年火爆行情之后,2018年青貯收獲機行業將從單一驅動“慢車”時代進入多動力驅動的“高鐵”時代。
1、種植結構調整的政策驅動力
農業發展政策的因素最不容忽視,《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根據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提供優質飼料來源,就地過腹轉化增值。到2020年,青貯玉米面積達到2500萬畝,苜蓿面積達到3500萬畝,多元發展。
北方地區重點發展優質苜蓿、青貯玉米、飼用燕麥等飼草,南方地區重點發展黑麥草、三葉草、狼尾草、飼用油菜、飼用苧麻、飼用桑葉等。
苜蓿、燕麥、三葉草本身就有旺盛的青貯收獲需求,而2500萬畝青貯玉米將直接帶來至少5000臺青貯機的需求。另外三元種植結構的調整將持續進行,這將帶來對青貯收獲機長期穩定的需求。

圖:三元種植結構調整預測
2、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驅動力
國內畜牧養殖行業市場規模超萬億,目前牛、羊養殖行業CR10連5%都不到,和歐美前十大企業50%的市場占有相比,未來行業空間巨大,環保壓力下,政策將加速低效率散養戶加快退出,規模企業快速擴張。
通過與歐美國家發展歷程比較,國內畜牧養殖業類似歐美90年代初期水平,即將由規模化啟動階段進入規模化加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將產生對飼草類中大型、高效率產品的爆發式需求。

圖:國內養殖業對前端飼料的需求趨勢(萬噸)
3、玉米收獲機廠家產品結構調整的營銷驅動
在經歷2015年-2017年連續三年大跌之后,玉米收獲機企業已經丟掉了摘穗、籽粒機重回巔峰的幻想,企業在業務布局上開始多元化經營,在產品上差異化突圍。從可行性考慮,大多數企業選擇了玉米青貯收獲機,國內有名的企業勇猛、博遠、谷神、中聯、巨明、五征等無一例外,預計2018年這些企業將在青貯上發力并要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