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小微企業運行指數為46.8,較上月上升0.1個點,小微經濟運行穩中微升。其中,與總指數特別是制造業密切相關的3項指數均較上月有所上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結構調整后產業發展的效果。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制造業回升較為顯著。5月1日即將實施降稅措施,其影響會直接傳導到小微制造業的各個行業中,有助于小微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我國制造業PMI在2016年曾經一度跌破榮枯分界線,緩慢筑底后,又穩步上行;至2018年第一季度持續處于榮枯分界線之上。同時,去產能降杠桿政策逐步落地,僵尸企業退出仍在繼續,這說明制造業中的優質資產已悄然步入新的增長周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2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0.3%,比上個月下降1個百分點,綜合PMI為52.9,比上個月下降1.7個百分點。春節假期因素是PMI指數季節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但小型企業PMI降幅顯然超過往年,創下近5年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這體現出小微企業經營承壓。縱觀全球,德國制造業PMI初值為58.4,創8個月新低;法國制造業PMI初值為53.6,創12個月新低;歐元區制造業PMI初值為56.6,前值為58.6,經濟增長已放緩至2017年以來最低水平。美國Markit制造業PMI初值為55.7,創2015年3月份以來新高。外部環境變化充分顯示出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形勢下,全球制造業發展有調整,在我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下,給我國制造業提供了顯著的騰挪空間。
3月份,“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為46.8,較上月上升0.1個點,與宏觀經濟總體態勢接近,小微經濟運行穩中微升。其中,與總指數特別是制造業密切相關的3項指數均較上月有所上升。采購指數為46.0,上升0.2個點;擴張指數為46.0,上升0.2個點;信心指數為49.3。六大區域指數均呈上升,升幅最大的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指數分別為46.0、43.3,均上升0.3個點,小微經濟在春節長假后顯現出增長趨勢。
具體來看,小微指數中制造業指數為45.2,上升0.3個點;其市場指數為40.4,較上月上升0.3個點;采購指數為40.8,上升0.4個點;績效指數為46.3,上升0.2個點。制造業相關指數回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結構調整后產業發展的效果。過去一段時間,小微制造業在結構調整中一直處于各行業中增長較弱的環節;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制造業回升較為顯著。從調研結果來看,3月份制造業小微企業訂單量上升0.5個點,原材料采購量上升0.5個點,利潤上升0.3個點。諸多數據顯示,小微制造業在未來發展中有望繼續回升;但同期小微制造業積壓訂單量上升0.4個點,說明在回升過程中仍然會出現波動。
目前,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降杠桿”等相關政策的落實,將為整體改革營造穩健的貨幣金融環境;但美聯儲加息等外部因素又會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緊縮的外溢效應,這種外溢效應會逐步反映在小微經濟運行中。3月份小微企業融資指數為49.0,下降0.1個點;但當月制造業小微企業融資指數為49.4,上升0.2個點,這也說明外部風險和內部發展之間的平衡正在形成。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決定從5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統一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這次降稅對制造業持續良性運行有支撐作用,對小微制造業發展更是意義重大;降稅的政策紅利會直接傳導到小微制造業的各個行業中,形成企業新增利潤,有助于小微企業良性可持續發展。(作者: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李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