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從去產能轉向供需良性匹配階段,產能收縮的政策放緩,工業生產及其利潤貢獻有望持續增長;同時,無論從居民家庭,還是企業投資而言,需求端的增長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這個大背景下,小微經濟的溫和復蘇是可以期待的,但復蘇過程仍面臨很多障礙,應在政策方面更加向小微經濟傾斜,助力其穩健發展——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從去產能到各行業的需求有所恢復,產能供需逐漸平衡,商品價格溫和回升,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一系列變化體現出經濟結構轉型的紅利正在釋放。
從統計數據來看,4月份以來工業企業需求開始恢復,投資企穩回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為工業企業利潤增加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是,小微企業處于各行業產業鏈末端,在慣性筑底的過程中仍有小幅下滑,2018年5月份的“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以下簡稱“小微指數”)為46.6,較上一個月下降0.2個點,一方面體現了小微經濟在結構轉型中呈筑底狀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微經濟在整體經濟運行中的相對弱勢,為下一階段小微經濟政策研究提供了直接依據。
從國際形勢看,歐洲央行會議紀要顯示,歐元區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多,經濟或繼續放緩;日本結束了長達八個季度的持續增長,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為-0.6%;美國5月份Markit制造業PMI指數創下44個月來的新高,根據美聯儲發布的5月份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要,美國一季度經濟放緩是暫時的,美國經濟基本面依然穩健。
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我國經濟受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趨于減弱。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至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5%;其中,4月份增長21.9%,比3月份加快18.8個百分點,反映出結構轉型紅利正在釋放。
5月份小微指數下降了0.2個點,降幅略大。其中,市場指數為43.8,較上月下降0.2個點,采購指數為46.1,下降0.1個點,反映出小微經濟在本月的銷售有所放緩,且由于采購放緩,下一期仍有下降的可能;另外,擴張指數為46.0,下降0.1個點,信心指數為49.3,下降0.2個點,反映出小微企業擴張的動力不足,仍處于低位盤整;在貨幣政策收緊形勢下,融資指數為48.9,下降0.2個點,意味著小微企業持續融資困難;風險指數為52.4,下降0.4個點,降幅較大,這需要引起重視并有待觀察。
從區域指數來看,六大區域的小微指數呈現“一升五降”態勢。東北地區小微企業指數為42.4,下降0.1個點;華北地區為46.0,西南地區為47.5,均下降0.2個點;華東地區為48.5,下降0.3個點;西北地區為43.0,下降0.4個點;只有中南地區為50.1,上升0.2個點。區域指數的普降也預示著各區域小微經濟仍在筑底過程中。
從宏觀經濟運行總體狀況來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從去產能轉向供需良性匹配的階段,產能收縮的政策放緩,工業生產及其利潤貢獻有望持續增長;同時,無論從居民家庭,還是企業投資而言,需求端的增長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這個大背景下,小微經濟的溫和復蘇是可以期待的,但復蘇過程仍面臨很多障礙,應在政策方面更加傾斜于小微經濟,助力其穩健發展。(作者: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李全)
|